韩华和杨淮橘都有些触动,不能说有造反的心思吧,起码有立功的想法。但历经很多事情的高桂英明显冷静多了,问道:“王公就算这样想,可能怎么做呢?别说,估计没几个人做,就算你等来一出黄袍加身,恐怕也不是这个时候能做成的。”
这还真不是危言耸听,不管郭威也好,赵匡胤也好,能够在乱世中被推上地位,除了个人能力的出众,还因为他们代表着一系列人的利益诉求。能够为这乱世的规则所容纳,本身也能够修改这乱世的规则。
而赵邦媛不能说没有这样的本事,但她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她是女人。
而就算不搞这些性别主义,现在天下好不容易安定下来了。河北方面算是一个藩镇,你要强行把它弄成一国,那就是不忠不孝,分裂国家。别说王蛋这些人了,信不信陈尧咨第一个和你割袍断义。
所以淮橘此问,切中要害,王曾沉默一霎,接着就想:“几位娘子也莫把曾想的多了不起,我只想驱除鞑虏,还我河山。正因为跟着大王回了开封一次,在下感到无比失望,虽不敢非议君上,但觉得就这样耗下去。黎民受苦,我等有罪,所以也想问一问大家有什么看法?”
杨淮橘等人还在沉吟,韩华就笑道:“我明白了,孝先这是效仿汉高时的萧丞相,来探查敌情来了。”
虽是这样说的,但从知州到王宫,再到直接称呼人家的表字,这明显是逐步信任的征兆。
王曾也不傻,拱手道:“不敢。萧何,汉初三杰。辅佐汉王逐鹿中原,开创两汉四百年天下。曾想的不过一时一地之事,再说我的。族亲都在大宋,焉敢说敌我,若是少监一定要作比,那就是神龙政变时的武王,想要匡扶社稷而已,只不过自比先贤,自知差的远了。”
淮橘首先道:“我自幼伴随大王读书,和九州为一统是同样的梦想,而作为将军,捍卫国土和域外扬威都是职责。只不过家父是北汉降臣,我杨氏一定要对大宋忠诚,所以这样的话,王公就不要说了。而且,恕我直言,您这样的行为若落在大王眼里,就算他不杀你,也不会再容你了。”
高桂英终于表态,道:“不错,状元公虽然学识好,到底没经过那个乱世。礼崩乐坏的制度才过去几十年。朝廷相公们虽然有各种不适,但终究是对河北尽了最大努力。尤其是官家笃爱胞妹,天下皆知,在这种情况下,大王若是对官家有什么别的想法。是一定会浸失中原人心的,到时候仅河北一地四面受敌,又会挑起一场天下大乱。为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在那之前,我就只好先杀了您。”
她虽是邦联和官家名义上的表姐,但其实已经年近五旬,头发上已经有了白霜,但脸色却还是一派红润。若是换上平常华服,也是家里的老太太级别了,但是她这样笑眯眯说出来的话却让人不寒而栗,久经沙场的淮橘,接触过大量死人的王曾都知道她不是开玩笑的。
这位郡主是大王武学上的老师,战场上天生的刺客,但同时,被困于开封半生的她,也知道什么事政治。
“大王比我们都聪明,说不定她自己就能破局,她不是成国殿下。”
这倒不是看不起赵舜华,而是赵邦媛性情如此,若非如此,早就活不下去了。
其实邦媛也没他们想的那么运筹为难决胜千里,知道蔚州撤兵不成问题之后,她就在进行……农桑活动。
真的是农桑,毕竟这年头没有南美高产作物,限制河北宋地发展的一直就是粮食产量。
耶律斜轸是个难缠的对手,他已经想明白了,河北沃野千里,子民不能为契丹所用,那也不用讲什么忠孝仁义了,屠杀就可以了,当然,这也使得邦媛更得民心,对此他也不是没有办法,那就是春耕秋收的时候,尽量骚扰,还要避开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