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张家公子顿时不做声了,邦媛觉得她自己改变太少,但那是对于全局来说,但以河北一地而论,她以帝女之身典兵一方,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风气。
至少提起这位曾经在徐河之战中大放异彩的郡主,周围本来还有几个年轻力壮想要出头的人,立马缩了回去。
开什么玩笑,皇室中人又有那样的战功,真杀了你算你倒霉,若真得罪了他,将来万一大宋光复北方,那还过不过了。
这两天一直隐姓埋名装作个庄户老头的江州权知府,自愿来抗击外地的康戬就不耐烦了,将头上的斗笠扔在地上,操着一口辽东口音,对手下的人说:“不要着急,一队一队人装船。这一段儿河水浅,万不能拥堵住了。”
河北千村辽阔,此事割麦已过,边地金黄,本该是一副暖风下妇盛水儿郎饮食的丰收喜悦之景色,现在却生生成了抢滩大作战。荆襄的汉子们虽然是舜华花了钱雇来的,但既然来了这里,就没有了退路,何况康知州可是本地官员转任,万万不敢得罪他。
就算自己死于河北了,还得他登记之后家里才会有抚恤金呢。
康戬毕竟是亲民官出身,指挥田间地头的事情,比惟馨和王曾都有经验,水路交通更是不在话下。那20多艘小船。虽是城中工炮仿造出来的,但是作为就在楚地任职的他也看的明白,这种小舟载重很好,但是因为时间仓促,肯定质量一般。
好在荆襄之人,一般来说,出生就有水泽在家门口。水性都是极好的。操弄起船只来,天生就比北方人有优势。他们按照康知州的指示,先头划船走了后续再从这一片唯一深水埠子出发,这效率简直比当兵的都快,看的周围几家大户的人都傻了。
惟馨看了一眼王增,也没再跟他们废话。王曾则是对张家子弟们说,“各位公子,各位乡老。王某本人也是不愿与各位为难的,毕竟在敌人手下讨生活,大家也不容易,现在粮食是不可能还给你们了。但是若说出去。那些契丹人可不会管你们是不是自愿的。这样,王某立字为凭,算是你们的赋税,多余的算代王借的,可好?”
几个大户族的人都想骂娘,你这隐含威胁的,我们敢说不好吗?而且王东说的是实话,这粮食已经运走了,他们不敢硬碰硬,真要告诉契丹人,死的第一个是他们。
但王曾眼看他们的神色,也知道这样做其实有很大的副作用,那就是这一片今后恐怕很难再争到粮食了。但眼下马上就要面临断炊,他也顾不得这么多了。
惟馨则不管那么多,他只觉得完成姑姑给的任务,抗敌杀戮。筹措后勤,那是文官的事,她负责护卫就行了。当然,出于对有品格士大夫的尊敬。她还是关心了一下康戬,“知州不要在前面舰船上,到舵里歇一歇吧!”
毕竟您老人家都快六十了,又是太祖朝开宝年间的进士,真出了事儿,跟着我千里奔袭,抢收粮食,已经累的不轻了。我可有点儿对不住寇相公的举荐和扛事啊!
没错,康戬是带着知州衔过来抗敌的。不是寇准做保,他根本就走不了。
当然,这两人本就是好朋友的关系,彼此性格相近。康姐早就劝过寇准不要和张洎小人来往,奈何人家没听啊!
但康戬此刻听了惟馨的话却摇了摇头,道:“郡主不用担心,老骨头还能扛得住。我天生就带着辽东口音,乃是高丽人,这沿途近一周肯定有很多辽军。咱们虽然没有军方旗帜,但我说家乡话说不得能糊弄一阵。”
这里需要补充一下,得益于唐代文明的大发展,周边文化均受汉文明辐射。宋代时期。辽东地区简直形成了一个文明高地,无数部落感受了汉文明的征兆,尽管是在乱世,也有许多高丽人奚族人投奔中原王朝,比如康戬的父亲,也比如此前战死的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