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都没有想到小皇帝如此强项。但想想也是,人家都敢带兵逼宫的主能软弱到哪里去?何况这个年纪的孩子。你越反对他越要把事情做成,还是不要触及逆鳞了。
李昉事不关己,率先低头道:“官家圣明烛照。”
吕端也只好道:“臣谨遵吩咐。那录取人数少了,所缺官员……”
赵滋没有打断他的话,是这老狐狸故意留了个长音,等着皇帝自己遐想。
谁料赵滋却道:“这有何难?现任的官职先不要动了,若是有人觉得升迁无望想辞官或者是年纪大了乞骸骨。各位大员,家里都有子弟,本朝不是还有恩荫一途吗?”
这话听的吕端都是眼睛一亮,谁家还没有几个不成器的孩子?看来这个小皇帝很上道嘛,知道打一杆子,给一个甜枣。
既然如此,那就得帮他把事情办成。
只有赵邦媛在殿后感叹,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觑,这事儿还真没经她的手。是现在的司寝女官刘娥给赵滋出的主意。
当然还是那句话,意料之外,情侣之中。毕竟人家刘娥在历史上干过这样一件事,临朝摄政之初。她久在宫闱不明白朝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她于是跟丁渭等众臣说,要恩荫各家紫袍大员子弟,让他们把名字报上来。这样一来,各位大臣家七大姑八大姨的都来了,她也由此牢牢掌握了各家的关系网,用起人来就方便了。
所以考生们怨恨永国长公主和契丹萧太后,实在是有点儿冤枉人家了。
但既然宰相和皇帝把这一件事情敲定了,又改变了一些科举的细节。
淳化元年五月底,集庆殿上皇帝点状元。陈尧叟果然再次高中第一,其弟陈尧佐乃是二甲十一名。谁都知道陈家一门两进士了。
那天,宫里的大姑娘们都去城楼外看状元簪花游街。赵邦媛不愿意凑这个热闹。就在宫里陪伴宋太后喝茶。正是钱惟演家进献的西湖龙井,刘娥在一旁伺候着,宋太后道:“你这孩子如此得用,以后就不要做这些琐碎小事了,多为官家和贵族分忧才是,自然有你的好处。”
这话是跟刘娥说的,显然为他献的计策,宋太后也很满意。给他升了品级,追封了其养母庞氏夫人。
刘娥还真有所求,现在却不是提的时候,只福身道:“是。”
忽然赵滋兴奋而来,猛喝了一盏茶,喜道:“嬢嬢,儿今日为子孙得一个宰相之才。”
赵邦媛,这话怎么听起来这么熟悉!
难道兄弟中举是大宋朝的惯例?不过随着赵滋解释,他才发现自己想错了。人家说的是小探花郎杨亿。
同时,杨亿也打破了寇准的记录,十六岁中进士。
还要再过许多年,才有个叫晏殊的神童,把他的记录也给打破了。
———
第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