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这三个人混不出头,他这几天已经对照过资料,知道了袁名曜的来历,原来是做过魏源的老师,另外一个榜眼干脆就是魏源的亲叔叔。
可以说,就他们两人,对魏源将来发展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
师夷长技以制夷啊!
又是《海国图志》的作者,牛人中的牛人。
算算时间,魏源是五年前刚出生,这会应该才六岁大,还不到求学的年纪。
正好赶上了大汉改革学府,能够去上大汉的新式小学。
这个时空的“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应该不会再是魏源。但也没关系,魏源还没长大,那就先重用他的老师和叔叔。
反正这三人都是人才,就连那个考到三榜第三名的刘之纲。这货名气很小,几乎没有留下什么传记,但他给魏源做过开蒙先生。
作为存有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的岳麓书院,湖南确实顶级人才太多了。
聂宇又说:“待你们一年之后外放,孤会在鹤峰、湘西、宝庆三地,增设新县,你们到时候自己去选一个地方外放。今后科举出来的一甲进士,都会去这些最穷最苦的地方。当然,去了这些地方,升官肯定也比富庶之地更快。”
鹤峰、湘西、宝庆这三块地方,不仅穷的很,土族少民还多,治理起来相当麻烦。
但再麻烦,大汉也要解决问题,不可能一直搞羁糜统治那一套。比如湘西苗人首领石柳邓,名为首领,实为苗王,大汉不可能长期容忍石柳邓做苗王,这不利于大汉对湘西的改土归流和汉化统治。
所以,大汉中枢的初步方略,就是先在三块地方,增设新县,迁移一部分汉民,让那里土汉混居,相互通婚汉化。
这属于长期工程,初期肯定非常艰苦。
不光当官的艰苦,汉王这边也要受累,鹤峰那边已经没有问题,因为汉王已经娶了一个土家妃子,而湘西、宝庆还在继续谈。
湘西苗人已经松口,他们也要嫁一个苗妃过来,他们才会放开湘西封闭,让大汉官员在里面建城置县。
“臣愿去湘西做官。”袁名曜听完汉王训讲,带头做出表态,而且上来就选湘西。
因为就这地方他觉得最穷,一个湘西地名,就能看出肯定没开化。
魏辅邦、邓显赫不甘其后。
“臣愿去宝庆。”
“臣愿去鹤峰。”
一甲进士们带头做表率了,剩下几十名新科进士,纷纷表示自己也要去最穷最苦的地方外放。
不只是汉王那句,越穷的地方升官越快,还是他们太年轻了,胸中难免有股子热血没有凉透。
这股子热血,支撑着他们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业,而不只是想着做官贪污敛财。
他们的选择没有大错,作为大汉首科进士,只要大汉没灭,他们接下来的升官速度,肯定比一般人要来的更快。就算政绩中规中矩,没什么出彩,升迁肯定也会优先择用,吏部就肯定会记住今天这六十一人。
“好,有志气。”聂宇大笑说道,“孤刚刚对状元他们说的话,对你们同样有效,不用顾及名次出身,凡是在穷苦地方为官,越穷苦升的也就越快。”
此话一出,众进士都是心中一喜。
这番话就是在明着鼓励告诉他们,穷苦地方苦个几年,出来了就能做大官,干大事,不用受累于名次。
对那些二三甲进士,尤其是三甲榜的进士们而言,简直就是点明了未来仕途上的捷径。
能吃苦就能当大官,那自然都能愿意去吃苦。
吃不了苦,受不了累,那你当的什么官
“好了,都散了吧!簪游街,春风得意,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