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这第二场蒙的倒是快了不少,也有少数几人,无聊看过些数理化课外教材,真的做出了几题。
这些做出来的,统一装作不知道,准备闷声发大财。
历时九天的会试很快就考完,两百多名考生出了贡院,两眼都是发昏的。
这倒不是在贡院待太久熬的,大汉的首场恩科,礼部也怕把考生熬坏了,专门安排配给了取暖燃料、干净饮水等各种考生日用。
相比起正常科举,这确实算得上恩科了。因为官府安排的太到位,能想到的都事无巨细办妥,考生只需要负责安心考试。
当然,这也就是恩科,还是大汉的首场恩科,等后面地盘壮大了,考生数量变多,这些待遇就不会再有了。
“驷举兄,等等我。”王阳小跑着追上刚出贡院,正准备回客栈的程驷举。
程驷举顿足停下,耐心等待对方跟来。
王阳并行而走,随口问道:“驷举兄,此番会试,可有把握”
程驷举没有隐瞒,摇头说道:“今科会试,愚兄我怕是要落榜喽!”
“这是为何”王阳颇为诧异。
程驷举苦笑:“会试三场,三分之一的题目,我都是瞎蒙。那数学还好,物理与化学,却是实在难以让人捉摸。”
听到是这个原因,王阳跟着无奈叹道:“说的是啊!此次恩科会试,居然加入了数学、物理、化学这三门科目,数学还能勉强看的懂,无非算学而已。可这物理、化学,小弟我连听都未曾听过,说句大不敬的,我在贡院时差点都以为这是汉王在故意刁难我等考生。”
程驷举说道:“嗯,我也有过此想法,但后来想想,这完全没有必要。汉王是开创之主,既开恩科,就是为了取士,以及博取天下士民人心,又怎会在考题上故意刁难”
说着,顿了顿,又说道:“再者,这考题看似疑难,但多给出选项对错,就算真的不会,也可凭主观去判断推测。而且,不论数学、物理、化学,所出题目都与我等日用生活息息相关,显然不是随意出的考题,里面定然有着深意。”
王阳闻言认真回想一遍,接着抚掌赞道:“兄长如此一说,似乎还真是如此,许多题目都有涉及百姓日用,会不会这是汉王在故意考察我等考生”
王阳举一反三,很快联想到了大汉国策。
大汉国策就是分田和废除奴籍,概括一下就是打压地主,抚恤百姓。
王阳、程驷举就这么行走路上,有一搭没一搭闲聊猜想。
跟他们一样闲聊畅想的考生还有不少,全是被这次特殊会试给考到头皮发麻。现在正在互相交流经验,看看别人会不会,要是大家都不会,那姑且也算个好消息。
会试考完,接着就是封闭式阅卷。
明清的阅卷时间,大部分都是半个月左右。
大汉这边倒是不太一样,因为考生太少,不过正常科举的十分之一,再加上又是积分考制,所以阅卷费时间也得以更快。
不过,聂宇还是提前下旨,禁止考生试后拜座师!
座师是对乡试、会试的主考官尊称,拜座师也是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下的陈规陋习。
考生通过向主考官投递门生刺并拜谒,从而确立虚伪的师生名分。
座师可直接影响考生仕途,比如明朝大臣焦竑做主考官,就曾提拔徐光启为乡试第一,而曾国藩也在道光年间拜谒座师朱士彦时获赠“国藩”之名。
大汉的首场恩科会试,是礼部尚书顾景负责组织,而吏部尚书按理应该为主考官(一般大学士,但大汉没有大学士,那就顺延)。
不过,为了体现大汉的重视程度,主考官由唯一进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