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倒是没有撤销乡,但新建的镇却把乡村进行了重新整合。
尤其是大量外来流民的分田落籍,作为大姓的地主豪强都被分田析产,曾经乡村封闭的宗族体系正在逐渐瓦解,全新的村镇二级行政区划在迅速搭建。
短时间内外姓流民的大量流入,而本地大姓宗族被肢解,确实可以让宗族力量衰退,但若是新建的村镇无法互通有无,甚至与县城都不能保证紧密联系。
那用不了多久,这些村镇必然会演化成全新的宗族势力。
这太正常了,古代社会经济落后,连种地挖水渠可能都会爆发纠纷,单打独斗怎么抢的过别人,百姓为了生存自保,理所当然就会去抱团取暖。
同姓之间抱团取暖,就会建立宗族,以宗族血缘为纽带,形成庞大的地头蛇势力。
现在聂宇手握刀把子,又趁着分田才把宗族给削弱,但不可能真的消灭了,所以修路和水利就成了必行之政。
要想富,先修路!
只要修通了各村镇官道,百姓就可以通过官道,直接去城镇卖货赚钱了。
都说雍正摊丁入亩,减轻了百姓负担,因为他取消了人头税,把人头税加进了土地税,等于土地多的就得多交税,土地少、没土地的就能少交或不交税。
然而,实际上的情况却是,清朝统治下的普通百姓极度贫困,几乎没有多少赚钱的机会,只能给地主们做佃户,稍微闲点还得给地主家打零工,地主们多交的那份税,全部一分不让转嫁给了佃户百姓。
尤其到了乾隆朝,乾隆还取消了官绅一体纳粮,恢复了官绅免税的特权。
这算哪门子的减轻负担
聂杰人这时看到的百姓安乐,也确实都是发自内心,因为聂宇给他们分田了,他们不用再承担曾经佃户时的沉重租赋。
哪怕聂宇还是按照伪清的税额来收税,百姓也都只会夸赞大将军仁义!
“说的对,修路和水利才是利国之本!”
有个青年文书当下主动请命道:“学生李琛愿意来年开春,亲往宜都县山镇,监督主持地方修缮官道、开挖兴修水利灌渠。”
有了一个李琛带头,其他差不多年纪的文书官,也都瞬间反应了过来,当下争先恐后抢着道。
“学生谢彦辰也愿前往宜都修渠挖沟!”
“学生顾景愿往宜都、枝江……”
“学生赵志杰……”
一下子,好几个青年文书相继请命,就连旁边的江陵知县魏耀见此,也是暗暗点头。
这里面的弯弯绕绕,他作为官场老油子,哪能看不出来,说是青年士子心底的书生英气,同样书生英气也不是真的愣头青。
或许有那么几个,但更多还是看重这里面的长远利益考量。
宜都那可是大将军的龙兴之地,看着是穷山恶水了些,现在去也可能真的有些艰苦,可只要把事情都办好了,那就是妥妥的政绩功劳。
没办法,谁让汉军尚在起家之初,手下的人才极度缺乏,为了不让地方爆炸,行政体系勉力维持,连伪清降官都没全杀,还是留下一部分。
目前的魏耀便是在以老带新,加上之前举报同知的功劳,只要不犯啥子大错,一个安稳病退是保底钉钉的。
这也是聂宇的策略筹码,便如某伟人说过,要把朋友搞的多多的,把敌人圈的少少的。
“好好好!”聂杰人又不是真傻,那心里都跟明镜似的,当下捻着没几寸的短须笑道,“如今吾儿大业草创,这荆州半府都是百废待兴,还要大将军府的各位齐心协力,早日能够反清复汉,光复天下!”
“我等必将尽心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