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的心態,从最初的狂喜和感激,逐渐演变成一种深深的敬畏和依赖。
他不再怀疑郑仪的能力和能量,甚至开始不自觉地在一些党校內部的小组事务、研討观点上徵求郑仪的意见,试图让自己的言行更符合郑仪所暗示的“省里期待”。
同时,郑仪也巧妙地利用自己支部书记的身份,在“建设性”的范围內,推动了几个不大不小的研討主题和实践活动。
其中一个关於“优化营商环境与劳动者权益平衡机制”的课题研討,郑仪力主由张林牵头匯报。
郑仪事先“提点”张林,省里非常关注此类问题的解决思路,这是展现能力的好机会。
张林果然投入巨大精力,拿出了比之前在食堂面对郑仪时更成熟、更稳妥、也更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匯报方案,既强调了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也突出了法治保障和公平底线。
这份匯报在班上引起不小反响,连赵颖都在课后罕见地对郑仪说了句:
“张市长这次准备得很充分。”
这句话又被郑仪第一时间“翻译”给了张林听:
“赵班长都认可了,说明我们的大方向是对的。”
另一个例子是党校组织的一次基层调研。
地点选在江东省另一个经济相对发达、矛盾也较为突出的地市。
郑仪在分组时,不动声色地將自己、张林、刘建华、孙长征分在了一组。
这个组合本身就让张林如坐针毡,当然,这种效果是郑仪特意塑造出来的。
在调研过程中,郑仪扮演了绝妙的调和者角色。
当刘建华看到当地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案例再次愤懣难平时,是郑仪及时引导他进行“建设性批判”,指出制度漏洞和执行短板,並引导其思考可行的解决方案。
当孙老对当地官员招商引资政策过於宽鬆提出辛辣讽刺时,又是郑仪出来打圆场,將话题引向“如何在吸引资本和维护公平之间找到最优解”。
在整个过程中,郑仪始终以一种不偏不倚、专註解决问题的姿態出现。
他多次在公开场合肯定张林作为地方主官的难处和实际经验的价值,同时也委婉地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