踱了两步,声音沉稳:
“这次张松林外逃,省里肯定会有一定震动。我们的报告不仅是匯报考察情况,还要提前一步,给出组织部的判断——临州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您的意思是……”
“我们的报告要明確传递两点。”
郑仪停下脚步,竖起两根手指:
“第一,临州市委班子整体上仍是可靠的,不宜大动;第二,张松林的问题根源在於发展方式存在偏差,临州需要调整思路。”
他顿了顿,目光坚定:
“而调整后的思路,正好和李远的『治理型发展』理念相契合。”
许建林若有所思:
“这样的话,报告就是在给李远铺路了。”
郑仪微微一笑,既没有否认,也没有直接承认:
“报告要实事求是,但也要有组织的导向。”
眾人心领神会。
他並不担心自己的倾向性会被质疑,因为在这次考察的所有数据、座谈记录和干部评价中,李远的表现確实无可挑剔。
组织部门的工作,从来不是简单的”考察-提拔”的机械程序,而是在考察的过程中,就已经在塑造、筛选和引导能担重任的干部。
而郑仪现在,就是在做这件事。
他的报告,会成为省委决策时的重要参考。
而李远,也將在组织部门的认可下,顺势走上更重要的岗位。
这便是政治运作中的微妙平衡,不动声色,却步步为营。
郑仪的考察组离开临州那天,天气阴。
政府大楼外,李远带著几名干部前来送行。
他穿得並不正式,黑色夹克,素色衬衫,看起来更像是朋友间的道別。
“郑处长,辛苦了。”
李远伸出手,握得很稳。
“临州的工作,您多指点。”
郑仪笑笑:
“李市长客气了,该做的工作我们都做了,接下来就看部里的安排了。”
这话里有话,李远微微点头:
“隨时欢迎郑处长再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