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绘制出地下的大致图像来。
然而越高级的功能,就意味着速度越慢,对于这台早期的c6108机来说,运算有些吃力,速度有点慢。
不是没有更快的机器,只是同志们舍不得将那么快的机器装到这个环境上来,所以仅仅安装了一台c6108。
图像出现的速度,甚至比不上太阳落山的速度,当太阳的最后一抹光影从海天线消失,世界陡然进入一片黑暗。
此时这个数据处理室里,除了略显昏黄的白炽灯光,就剩下了计算机的彩色显示器,很巧的是,这幅图的底色,也略显黄色。
随着图像一点点出现,一位同志突然有些激动起来。
“看,这里这里,好像成像有些不一样。”
他的手指头指向了刚刚露出头的一条线,和周围的有些不同。
其他同志围上去,仔细观察了一下。
线还非常窄,甚至因为面积太小,连颜色都有些分不清,和图例上标注的颜色和密度的对比,都有些分不出来。
“也许是地层褶皱,新仪器动态范围很大,成像比以前的清晰得多,细节就更多。”领头的同志降低着同志们的预期,怕同志们失望。
毕竟刚开始作业,返港的来回都还没多少个,运气应该没有这么好。这条船是二维地震探测,只能呈线状探测,生成的是一条连续的剖面,实际探测的海底探测面积并不大。
作为领头的,不但要注意技术、资源、协调,还要注意同志们的情绪和心理,也是挺累的。
同志们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的喝着热水驱寒,静静的等待着图像一小块一小块的继续生成。图像是随着船前进的方向连续生成的,如果高振东看见的话,大概能看出点模拟器上的老横版动作游戏的感觉来,都是一样的生成方式。
图像的进度就好像游戏佬们安装游戏时的下载进度条,非常缓慢,而且在焦急的心情之下,就显得更慢。
“不对不对,你们看,现在颜色清晰多了!从密度上看,好像是石油的密度范围啊!”地震探测仪靠的就是不同结构的密度差异造成的震波速度变化来探测地下结构的,自然能处理出密度来。只是准不准是另外一回事,恰好这次这台新机器,相对以前的,很准。
同志们向显示器上看去,此时,一小片低密度影已经从屏幕的右下侧冒头,逐渐清晰。
而这片低密度影的颜色,正好和显示器上方标注石油密度范围的颜色很相似。
同志们都来了劲头,乌拉拉的围了上去。
“快点快点,这破机器,怎么速度这么慢……”一位同志忍不住抱怨道。
领队的同志伸手就是一个窝脖:“想屁吃呢就这东西你搁国外,一般的船上根本装不起!还看不起,还破机器咹”
这台c6108的机器如果放到国外,还真就没多少勘探船装得起。
“我错了我错了,队长,我就是心急嘛。”抱怨的同志笑道。
“心急也不能这么说,为了让我们这种基层的船都装上这种计算机,搞计算机的同志了多少心思。下次不许再说这种话了。”领队叮嘱了一下,然后自己转过头,认真的盯着显示器屏幕。
千万别是色差啊,一定要是石油密度啊……
因为技术原因,这年头的彩色显示器在屏幕边缘,色彩多少有些失真,而这也正是到现在为止,同志们不敢确认的原因。
同志们围在这台小小的14寸大头显示器前,等待着。
良久,人群中爆发出一声欢呼。
“就是石油密度范围!就是石油密度!”
不敢说是石油,但是至少密度范围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