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导弹的想法是什么”先看看对导弹性能的设定吧。
“弹长4到5米,重量400公斤左右,射程50至80公里,作战高度不低于35000米,速度35马赫,前段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末段红外制导。”
这个参数,基本上是卡着r-40的上下限和ai-54不死鸟尺寸来的,毫无疑问,在这个时代,那是惊为天人,怎么可能
“振东同志,以现有技术来看,导弹很难达到这个性能,特别是射程。”有的技术人员提出了异议。
高振东摇摇头:“这个分量的导弹,其本身动力想达到这个射程,还是有希望的。最大的问题,还是在制导上面,这也是我选用了无线电指令制导和红外末制导的原因。”
而且,我有挂,导弹本身的射程不用担心,但是这话只能心里想想。
“无线电指令为什么不用半主动照射”这位明显是对武器有相当研究的。“因为便宜,而且为了高空高速,以现有能力来说,可能还是得用机头进气,其雷达性能不会太好,这么远的照射力有不逮。”
对于他的话,大家都有点明白,他这个截击机,现阶段的按要求,基本上是比着米格-21的来的,这个雷达不太好的论断,也就是来自于此。
“既然雷达不太好,那如何保证截击机能够发现目标”这可是你自己说的,雷达不好。
“基于几个判断和条件,第一,这类目标的雷达回波一般来说很强,能飞这么高的飞机,个头小不了,其发现距离比较远,虽然不见得能连续照射,但是对于用性能较差的雷达发现和定位来说,还是有一定基础。”
嗯,有道理,但是不保险。
“第二,我有一些想法,能在不做太大改动、尽量保证飞行性能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解决机头雷达问题,呃……就是……就是飞机会很丑!”
高总工,你这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了,我们还在考虑能不能解决问题,你特么都在想丑不丑的事情了
“第三,无线电指令制导的一个潜在能力是,不一定是导弹载机自己发指令,指令可以来自其他雷达或者飞机,比如,前面提到的预警指挥机!或者,由其他雷达站或飞机将敌机位置发到前出的导弹载机机上面,然后发射机解算之后再向导弹发送指令。这种办法很麻烦,而且末段对付不了高机动目标,但是作为前中段导引,还是有可能实现的。”
嘶
如此复杂的制导方式,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这么说来,飞机本身也就成了一枚导弹,在预警机或者雷达站导引下到达发射阵位,然后发射一枚导弹,剩下就没它啥事儿了”
高振东笑笑:“某种程度上来说,的确如此。”
防工委总工皱紧眉头:“如此一来,对于载机的火控计算机,以及指挥机-载机之间、机-弹之间的通信,要求可就很高了啊。”
高振东点点头,没说话。
虽然没说话,但是防工委和空军那边却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他的底气来自这里!
提出这个建议的,是一个对于计算机、通信、雷达信号处理都很有研究的同志,而且成果丰硕,将老毛子都远远扔在了后面!
甚至防工委还知道,导弹的物理射程,他也是有底气的,现在最好的几种战术导弹固体推进剂都是来自于他!连弹道导弹的液体推进剂,也和他脱不了关系。
见他们陷入了沉思,高振东又说出了一个让人泄气却又无比真实的事实。
“其实,就算没有这个导弹,我们现在可能到手的最好的截击机,也只有米格-21,对吧”
防工委和空军的同志一听,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