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了一下,也同意高振东的说法:“嗯,高总说得有道理,仿制k-5,就算用了新推进剂,射程最大不过6公里,实际射程不过3公里,这完全被覆盖在了红外空空格斗弹的作战范围内。”
“的确的确,而且这个k-5,还得一直用雷达照射着目标,没有红外空空弹发射后不管的能力,都3公里了还要照射目标,实在是不太好评价,正如空军同志说的,这距离了,尾后咬尾了轰炸机,还不如冲上去用机炮打。”
空军的同志也对这些说法表示了肯定:“还有最大的问题,是3公里距离内还要保持对敌机的照射,无法自由机动,非常容易受到敌机尾炮的攻击。”
这时候的轰炸机基本上都是带尾炮的,就是为了抵御战斗机咬尾,而一架必须保持基本不机动的战斗机,已经完全失去了战斗机最大的依仗:高机动性。
2.5公里左右这个距离可不是什么安全距离,中大型轰炸机普遍装备的20毫米以上机炮是能够得着的,哪怕直射弹道够不到,曲射弹道也是能吓一跳的,特别是战斗机无法自由机动的时候。
在k-5的射程范围内,它是真的没有雷电-1好用,至少雷电-1击落p-2v的距离,可比k-5那点儿可怜的射程大多了,这可是实战战例。大家讨论来讨论去,最终都指向了一个结果:这东西,还是不搞算了,实在是没有用处。
如果说原本搞k-5的仿制品,是在无弹可用的情况下的不得已为之,那现在有了射程完全覆盖、性能更加优秀、作战方式更为灵活的雷电-1之后,仿制k-5的必要性已经完全丧失。
都不是什么装备即落后了,而是仿制即落后,等不到装备那时候。
而高振东则在k-5的棺材板上,钉上了最后一颗钉子。
这个时候再仿制k-5,无疑是一种对资源的巨大浪费,仿制不止是牵扯到仿制的投入,而且仿制成功了之后,生产出一堆这玩意,也是挺抽象的一件事情。
要说这东西没用到何种地步,实际上看空军的战例就知道了。
高振东前世看到的资料里,从60年代到70年代,空军战例不少,但是从来没听说和k-5仿制品有什么关系的,别说战果了,就连背景介绍里,都基本不会提我们的战斗机挂了导弹,因为我们就不挂这个玩意。
对此心知肚明的高振东,没有机会阻止也就罢了,现在有了这个机会,自然不可能让它再继续下去。
“最后一个我建议终止仿制的原因,是这个弹唯一的技术点,就在那个雷达制导上,但是那个雷达制导的方式,完全没有发展潜力,反而弊端很大,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是一种注定要被淘汰的技术。仿制它,并不会为我们带来技术和经验上的提升和积累。”
得,技术性能差、战术性能不行,现在连经验都不能积累了,那还搞个屁啊。
最终如高振东所愿,没太耽搁大家时间,这个会并没有开太久,就初步定了下来。
仿制k-5这个事儿,不搞了,导研院的同志可以暂时停止相关工作,等到上报并得到批复之后,就正式终止。
会议初步决议做出来之后,防工委领导转向高振东:“你说k-5用的制导方式、作战范围这些都有问题,那你觉得雷达制导空空导弹,应该是个什么样子需要哪些性能照顾哪些方面”
领导从高振东的发言里,总觉得他好像对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有不少的想法,至少是有一定的标准或者下限要求在里面的,否则他没法把k-5的缺陷说得这么头头是道。
空军的同志听了,也觉得领导这个问题问得好,你把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搞没了,那是不是考虑给我们补点儿什么回来
导研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