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氩氧之外,再添加什么可以把氧和硫脱出来。”
“难,氩氧精炼本来就是要吹氧的。”
大家纷纷出主意,讨论了很久,但是还是没拿出个办法来,一时之间,想不出往氩氧气里添加什么东西,才能把氧和硫在已经很低的程度上再进一步降低。
大家最后,把眼睛都看向了高振东。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抛开原理不说,只说办法的话,在工艺过程中要通过两个手段。
一是全程严格控制温度。
二是在出钢的时候添加一点东西。
就这么简单。
全程控制温度,高振东在一开始做工艺要求的时候,就已经安排了。
而现在高振东要补上的,就是第二块短板。
见大家都在吹炼气体上做文章,高振东笑了:“大家不要老想着吹炼气体的事情啊,脱硫脱氧还可以在精炼后处理的。这样,试试在出钢的时候,添加xx公斤si-ca块,随钢流添加xx公斤fe-b。”
强制脱硫脱氧
大家想到这里,不由得暗骂自己见了新工艺就走不动道,出钢的时候强制脱氧不是传统手段了这就给忘记了。
这也是很多搞技术的人的通病,为了技术而技术,看见所谓的高科技走不动道,却把很多实用简单低成本的技术手段扔在一边。
实际上,很多所谓的高科技,就是旧有技术换个壳包装一下。
没办法,不包装一下,扯点高科技,没法讲故事,卖不上价。
前世,高振东的老师审查过一个大数据项目,剥开包装,实际上是一个矿山机械,而且实际研究内容和大数据没有半毛钱关系。
此事在他们圈子里一时间传为笑谈。
不是看不起矿山机械,矿山机械同样重要,而是实在对这种现象哭笑不得。
被高振东轻轻上了一课的大家,不由得心生佩服,还得是高主任,牢牢把握住技术的本质,什么好用就用什么。
得到高振东明确的改进方向,大家很快忙碌起来,研究项目就是如此,不怕慢,就怕站。
第三轧钢厂赶过来报信的同志,见问题有了明确的解决方向,也准备回去了。
临走的时候,京钢厂的同志还不忘叮嘱:“同志,记得把裂纹的废钢运回来,里面镍、铬、钼挺高的,我们还能用。”
就在大家热火朝天,准备着炼制第二炉nf钢的时候,老陈这边却在向总报喜。
是的,就是报喜,虽然成材率低,但是至少环境耐受性能是基本赶上了要求的。
成材率再低,好歹也是成材了嘛,还是有一些合格的中厚板轧成了的。
这就是希望,先给他们吃个定心丸,至少让他们能安心的在这条技术路线上把他们的工作搞下去。
否则万一因为他们研究成果的量产工艺所需材料无望,他们搞不下去了,或者另起炉灶浪费时间浪费金钱,那可就太可惜了。
这次,电报费是厂里报销,老陈就豪气了很多。
为了速度,而且说得比较详细,有些敏感,走的是机要加急通道。所以向总收到的电报就详细很多。
大意就是,你要的材料现在把握更大了,我们部里亲自部署,由我厂联合京城钢铁厂,已经试制出了第一炉伱需要的nf材料。虽然初次试制,材料还有一定问题,但是路子是对的,也轧制出了一些你需要的板材,经过检验,性能基本符合你的要求云云。并随电报附了一些环境耐受性参数。
接到这封电报的向总,非常激动,他连忙召集了自己的团队,马上开会。
既是通知,也是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