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三三章 意外收获(2 / 3)

跟碳纤维一教高下的。

    一些超跑,只要打出是全碳纤维制造的,价格和逼格立刻就飙升上去了。

    唯一能够阻止碳纤维发展的,大约就是产能和价格了。

    在以往,这项技术是垄断在扶桑人手里的,价格昂贵至极。

    就鱼竿这种程度的消费,别说华夏人了,就连扶桑人都不舍得用,还得是更财大气粗的花旗人,他们才热衷于使用碳纤维制作各种物品。

    其实,早在70年代初期,科学界就对碳纤维的未来定位就已经很清晰了,并且,关于碳纤维可以应用的领域也设想了很多。

    但是,直到现在,全世界也就扶桑人能够生产一定量的碳纤维,还是完全供不应求的那种。

    就沈光林的那套钓鱼竿而言,其实是实验室产品,如果折算到金钱的话,十几万都打不住。

    这才是低调的奢华。

    这样的鱼竿,别说是拿出去卖了,就是出去说,别人都不会信的,就算是黄金的也就这么贵了吧。

    中年研究员做出了碳纤维,真的很难让人相信。

    金陵化工已经存在有很多年了,它不是没有研究员的编制,相反,数量还不少,有几百人之多呢。

    但是这些人,学历是有一些,但出身名校的还真不多,能够本科毕业就已经很不错了。

    这些人,在过往也不是没有出过研究成果。

    至于专利,那是什么?

    在国内,也就长城集团重视专利,因为直到现在为止华夏甚至还没有成为《专利合作条约》的成员国呢。

    中年研究员没有想到沈教授会这么猴急,好在他早有准备,感觉自己这把终于找对人了:“我确实是用沥青短纤维制作出来的各向同性的碳纤维,参数我都测试过了,拉伸强度3500兆帕,模量是50G帕。这个拉伸强度和模量是碳纤维的基本参数,具体定义是这样的”

    中年研究员说起这些,开始滔滔不绝起来。

    “不用说什么是碳纤维,我懂。”

    沈光林对碳纤维又不陌生,当然知道这些名词定义,所谓的拉伸强度就是能够拉住更大的鱼,所谓的模量就是能够让鱼竿忍受更大的弯曲。

    钓鱼佬对这些参数了解的透透的。

    沈光林默念着3500和50,就当着研究员的面,开始给自己的实验室打电话:“咱们实验室做出来的碳纤维基本数据是多少?”

    对方一听是沈教授,赶忙小心翼翼的回答:“教授,您问的是哪一种,碳纤维的拉伸强度和模量往往不能双高,一般都是一种高,一种低的。”

    “你就直接说最好数据!”沈光林已经有点嫌他们啰嗦了。

 &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