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六章 捡漏(2 / 4)

实在太多了,大方向性的东西最后还是需要沈光林来定夺。

    在沈光林的主持下,他们分了几个科研小组,有研究电视机的,有研究电冰箱的,有研究热水器的,有研究录音机的。

    每个组设一个组长,他们的任务就是学习现有产品知识,努力研究新产品类型。

    现在是抢占市场的年代,暂时还不需要特别高的创新能力,先把扶桑的产品拿过来学习模仿改进,能做到这些,就已经能吃一波很肥的了。

    至于晶体硅的事,暂时放一放吧,等沈光林想清楚了再说。

    需要的设备可以买,没钱的话也可以找沈光林要,先做技术储备吧。

    至于是不是真的要走半导体制造这条路,沈光林还是犹豫不决。

    不过,单晶硅光伏的路子也可以走一走,反正现在沈光林有钱,可以放心大胆的做些投资。

    而且,早在去年,国家就已经放开了外商独资企业的建厂许可。

    在沈光林这里,他们虽然享受外资待遇,但口口声声说的自己是华夏人的企业。

    政府听了也很欣慰,这是爱国港商啊。

    就在前段时间,在南海画圈的老人又去那边溜达了一圈。

    老人家说了一些肯定改革开放的话,并“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海南岛”。

    津门进入开放城市的行列,可以放心大胆的投资了。

    转眼就是暑假了,放假前夕,李蓉问他暑假有什么安排,还有就是要他赶紧回来一趟。

    因为圆明园终于要大修了,他在那里的房子也要被收回了。

    几个意思,是福缘门的房子吗?

    当然不是。

    福缘门这里住的人太多了,而且周围就有101中学,还有学校家属区,这个社区几千人,搬迁难度实在太大了,原本就不是圆明园管理处能够处理的工作,也不是他们工作的重点。

    现在,要收回的是沈光林刚穿越的时候委托苏有朋随便购买的几套院子,虽然都是农家小院,但它们在圆明园的核心景区内,位置相当好,现在就碍事了。

    只是,这么些年了,这几个院子一直都没有人住,以前还做过一段时间顺子等人的仓库,后来沈光林觉得投机倒把不安全,就让他们搬走了。

    现在,里面放了一些早年收的破烂东西,大部分都没有归置。

    这些都沈光林出钱,随着顺子和苏有朋随便发挥的,收满不能放了为止。

    至于里面有些什么东西,鬼才知道。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