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符,”
苏羽将竹简收好,声音带着一丝释然,“明日起,我教你下活棋。”
孙策不解:“何为活棋?”
“能守,亦能进,”
苏羽望着远方的江面,那里的渔船正披着晚霞归来,“就像这江东的水,既能载舟,亦能覆舟。”
夜色渐浓,船队在历阳码头靠岸。
周泰早已派人通报,城中灯火通明,百姓们夹道相迎。
孙策翻身下马,向着人群中的老弱妇孺深深一揖,动作间已有了几分英主的模样。
苏羽望着少年的背影,忽然想起很多年前,他在洛阳太学对曹操和荀彧说,想教出个能定天下的学生。
那时的他以为定天下需要雷霆手段,如今才明白,真正的定天下,是让百姓能在乱世中安稳地吃一口饱饭,让孩童能在灯下读书,让老者能在门前晒太阳。
“先生,快请!”
孙策回身来牵他的手,眼中满是喜悦。
苏羽握住少年的手,掌心传来的温度让他想起当年在洛阳太学,曹操和荀彧拉着他的手,三人在槐树下约定未来的情景。
那时的他们以为天下唾手可得,如今才知,所谓天下,不过是百姓碗中的一碗饭,案上的一卷书,檐下的一盏灯。
“走,”
苏羽迈步向前,吴钩在腰间轻响,“回家。”
夜色中的历阳城像一头安睡的巨兽,城墙外的护城河泛着粼粼波光。
苏羽忽然听见城中传来读书声,虽不如洛阳太学那般洪亮,却带着江南特有的温润。
他忽然想起荀彧说过,礼乐不必在庙堂,也可在市井。
“先生,你听!”
孙策指着城中的方向,那里的读书声乘着晚风传来,“是孩子们在念书。”
苏羽驻足聆听,那些稚嫩的声音念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在夜空中荡开,像极了二十年前洛阳太学的诵读声。
他忽然明白,荀彧写下的“守”
字,守的不是一座城,而是这天下人心中的一点星火。
“伯符,”
苏羽的声音带着一丝笑意,“明日我们在城楼上摆棋案如何?”
孙策用力点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