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腹中孩子而伤害了高欢儿和贞贤,对于孩子她是善,对于高欢儿呢?
因此,我们在快乐的时候不妨想一想,你快乐,什么人在为你而受苦呢?享受牛扒的时候,不妨想想牛。穿上花里胡哨的衣服,不妨想想化工印染带来的污染。荼蘼总说事物皆具两面性,永远都是一个钱币的两面。
“沉迷于快乐的人”往往是因为自私,只看到利己的那面,而忽略去想快乐的另一面。换句话说,别人爽不爽与我无关。
事实上,每个人的快乐根据不同的出身,背景和终极目标而有所不同,一个人的快乐在他少年,中年,老年等不同时期也会不断改变。但社会化的标准自人一出生就笼罩着你,从而使攀比妒忌成为一种习气。小学时代你可能想要同桌的铅笔盒,大学时代你可能喜欢同寝姐妹的男朋友,长大后你励志要住洋房开豪车,得到——就是成功与快乐。这样的成功标准太狭隘了,人们只知道有李嘉诚,不知道还有圣雄甘地。金钱成了生命的全部意义。
然而,印度的苦行僧和西藏的走方僧侣也会感到快乐,因为他们不需要一个钥匙圈,也不恐惧财产会被人偷走。
佛告诉我们。没有实际的对错,没有实际的苦乐,关键在于选择。
就此,《禁奴》中落羽曾说,快乐不是人生的目标。如果以快乐作为人生目标的话,一旦新的快乐出现,人立刻就会抛弃从前的快乐。这就现代社会的弊病,即使我们吃得好穿的暖还是会抱怨,宁愿展望自己没有什么,而不去珍惜眼前所拥有的。
(以下两点貌似跟问题没多大关系,说到这儿了,就一并说说吧。)
第三,如果你不能接受一切事物都是如幻而空性的,如果你相信某种事物本具自性而存在,那么你就不是佛教徒。
这个比较晦涩,先讲个故事吧。
亲们可能都听说过“摩登伽**阿难尊者”的故事。摩登伽美眉穷追不舍,极尽**,阿难尊者眼看就要招架不住了。文殊师利菩萨手持般若剑现了身。
事实上根本就没有剑,那“剑”是暗喻斩断痴愚,而文殊菩萨说的话才真正耐人寻味。
菩萨并不是像很多电视里的“高僧大德”那样劝阿难将美女观想成白骨。男人若真动了邪念,让他扒衣服可以,扒皮恐怕不成。
事实上,菩萨是这样说的:美丽只是想象中的一个概念,它会束缚着你;想象某人丑也是一种概念,一样会束缚着你。
事实上,美和丑不是真实的,是个人心里幻化出来的东西,所以才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譬如舒淇的嘴唇,颇具争议。说到头,是观念束缚着人心。
佛说,观念都是虚幻,是后天强加给人的东西,就像每一季的流行趋势。就眉毛而言粗了细,细了粗。就裙子而言长了短,短了长。就手机而言,大了小,小了大。。。。。。
人习惯了把各种事物贴上标签,观念受制于有限的逻辑,归根到底,是你的执着困住了你。想起周星驰某部电影里的一幕:“这个看上去是部大哥大,其实,它是一只水壶。”我们笑了,是在嘲笑自己,被眼睛和逻辑愚弄了。
第四,如果你认为证悟存在于时间、空间及能力的场域之内,那么你就不是佛教徒。
对于一个证悟者来说,最接近的比喻就是自在。当你真正了解到没有分别,没有概念,没有牵绊时,也就无所谓悲观与乐观。
就像一个看着孩子们争抢玩具的成年人,任凭孩子们因争夺,争吵而经历了各种情绪,纠结其中,我们只是观望,不喜悦,不批判,也不伤感。
如同佛陀在《般若经》中说的那样,一切现象就是梦幻泡影。甚至连证悟本身也不过如此。龙树菩萨曾说:佛陀从未说过你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