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要走一条研发新路(2 / 4)

,一旦新技术成熟,即可用于升级老舰,迅速形成战斗力。远期,则必须瞄准航母编队所需的一切关键技术,包括舰载机、大型水面平台、综合补给等。”

曹部长沉思良久,缓缓开口:“思路很清晰,也切中要害。但是,陈江,你要知道,每一个项目背后都是天文数字的经费和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你说的这些,任何一个拿出来都是足以牵动全局的大项目。论证必须充分,方案必须万无一失。”

“我明白,首长。”陈江郑重地点头,“我会立即组织精干力量,成立这几个方向的专项论证小组,聘请院士、专家担任顾问,尽快拿出详尽的可行性报告和技术路径规划。”

“好!”曹部长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就按你这个思路办。实话告诉你吧,你上次的优先建设海军的思路,上级已经通过了,高层对你的这种建军思路非常支持,你尽管大胆放手去做!需要协调资源、打通关节,直接向我汇报。总装就是要为部队提供最好的装备,这个‘龙头’作用,我们必须扛起来!”

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首肯,陈江如同拿到了尚方宝剑。

他回到办公室后,立刻雷厉风行地行动起来。

抽调各领域的资深专家、技术骨干,与海军装备研究院、各大造船集团、相关军工电子企业建立联合攻关机制。

接下来的几个月,陈江几乎是以办公室为家。

他的日程表排得密不透风:上午可能与航天科工集团讨论垂发系统的通用化标准;下午就飞到另一处,与电科集团的专家们研讨新型相控阵雷达t/r组件的技术难点;晚上还要主持召开视频会议,与造船厂的设计师们推敲新舰型的初步设计方案。

工作强度极大,挑战无处不在。

不同的工业部门之间有技术壁垒,有利益考量;有些单位习惯于仿制,对高风险的自主创新心存疑虑;经费的划拨、人才的调配、进度的把控

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困难。

陈江展现出了惊人的协调能力和坚定的意志。

他尊重科学规律,但也深知时不我待。

在一次关于新型雷达方案的激烈争论中,面对保守的“逐步改进”观点,他斩钉截铁地说:“我们不能总想着吃第十个馒头饱了,就觉得前九个馒头是浪费!单纯的研发老路已经走到头了,必须敢于跨越,哪怕冒点风险,也要瞄准世界最先进水平去攻关!出了问题,我来负责!”

他的这种担当和远见,逐渐感染了参与项目的每一个人。

大家意识到,这位年轻的大校处长,不仅仅是一个管理者,更是一个有着清晰技术判断力和强烈使命感的“内行”。

在忙碌的间隙,陈江也会和吴哲通个电话。

吴哲在电话里告诉他,大家对海军即将列装的新装备项目都很期待。

他还半开玩笑地说:“陈江,赶紧的,我的现代级就等着你的新雷达和新垂发呢!”

陈江笑着回答:“放心吧,好东西肯定会有的,到时候只会出现海军军官不够用的情况。不过,你得把舰员和军官给我带好了,别到时候新装备新军舰有了,在骨干上掉了链子!”

在陈江的大力推动下,海军的军备研发终于驶上了快车道,不过他对空军装备也是十分留意的,多次听取过空军新型战机的研发,特别是“卡脖子”的发动机技术。

al-31f发动机是从毛熊国那里购买的,用空军试飞员的话来说,这种发动机虽然贵的离谱,但做工十分粗糙,故障率极高,保养维护成本大,最要命的是使用寿命远低于西方同类产品。

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是我们极为金贵的“宝贝”,原因在于想要同样推力的矢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