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在车上,安宁已经汇报了安排。
到厂里先听技术科的汇报,其他的延后再说。
虽然安宁说,已经突破了技术门槛,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宁卫东心里仍不落地。
办公楼一楼会议室。
宁卫东和安宁进去,屋里已经坐了十几个人。
宁卫东抬手跟众人打了一声招呼,这些人早就见过,不用介绍。
大部分是上次黎援朝带拉过来的,为首的陈总工程师是原先北方一所兵工厂机电专家。
如今算是借调过来,负责解决厂里的技术问题。
简单寒暄,宁卫东直奔主题。
昨天刚解决了一个技术难题,陈工的情绪很高,兴致勃勃的介绍。
宁卫东听完汇报,问道:“陈工,如果按照目前暂定的工艺流程,我们生产的彩色电视机合格率能达到多少”
虽然技术突破很令人振奋,但真正决定成败的还是合格率。
如果合格率达不到,生产一百台彩电,只有一台能正常使用,没有任何意义。
陈工稍微犹豫,面露难色:“宁经理,这个问题我没法给你答案,只有进行试生产才知道,现在我的预估,没有任何意义。”
宁卫东点头,抬手看看手表,回头问安宁:“既然这样,我们到车间看看吧”
安宁也看了看表:“好,第一批试生产的彩色电视机应该在五点钟下线,还有二十分钟。”
从办公楼出来,在那宁和陈工的陪同下,宁卫东一行人来到第一装配车间。
这里就是厂子建造的第一座厂房。
虽然车间采用了流水线生产的模式,但是第一批试生产,没形成标准工序,还没上流水线。
只从厂里挑了一百名精干工人,分成十个小组,外加两名技术员,一个装配小组十二个人,直接拿零配件攒整机。
刚才从楼里出来,安宁就给车间打了电话。
宁卫东到时,早有人在车间门口等着。
安宁介绍“这是一车间的生产主任周利民同志。”
周利民忙伸出手:“经理,同志们早就等您来检验我们的工作成果。”
宁卫东笑呵呵握了握手,周利民他也认识,是安宁的人,从京城来的。
对于安宁往厂里安插人手,宁卫东并不反感。
主要是因为黎援朝一系的人太多了,安宁作为厂长,必须要有人手,才能维持两边的大致平衡。
走进车间,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水泥地面都刷了保护漆,擦的锃亮,能映出人。
由于暂时只有十个装配小组在,巨大的厂房里显得十分空旷。
工作台上,装配人员穿着工作服,正在认真工作。
宁卫东并没往前凑,这时候去打扰他们并不是明智之举。
索性等完事了再说。
其实70年代初,国内就能生产彩色电视机,但是产量非常低,形不成规模。
一个是当时人民生活水平有限,根本消费不起彩电,另外就是合格率。
在宁卫东印象里,等再过几年,八五年以后,国内的彩电会迎来一波大爆发。
到九十年代初,产量已经仅次于东洋。
不过这种表面繁荣行组装。
技术含量甚至不如现在宁卫东搞的这个厂子。
现如今宁卫东至少占了五年的领先优势。
宁卫东一边想一边看着摆在装配小组旁边的电视机零部件。
这里边大概一半是通过走s来的东洋货,这还是用了国产显像管的缘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