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见龙在田,德施普也(求月票!(2 / 7)

大明王朝1627 一橛柴 4713 字 11天前

,诸子百家争鸣,皆欲求得治世之路。’

    “仅仅一个礼乐崩坏,解释不了为何孔圣独独取仁,取礼。”

    殿内愈发安静,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凝神倾听。

    “孔圣生于鲁国。”朱由检的声音再次响起,“彼时鲁国何为?”

    “鲁庄公身故,庆父作乱,连弑二君。其后三桓崛起,从此政不在国君,而在三家大夫之手。”

    “鲁宣公十五年,行初税亩。自此,井田崩坏,私田大兴,延续至今。”

    朱由检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亲眼见证了那段历史。

    “这,便是孔圣所面对的情状。”

    “当他及冠之年,开始聚讲学之时,鲁国国君的权威,早已旁落了一百余年。而井田制,也已崩坏了五十余载。”

    “所谓礼乐崩坏,天子不名,以鲁国一隅之地就可见一斑。”

    “待到孔夫子周游列国,就更能明白,这并非鲁国一国之病,而是天下之病。”

    “国君不仁,则臣下不义;臣下不义,则天下崩坏;天下崩坏,则民不聊生。”

    “这,才是朕以为,孔圣取“仁”、取‘礼’的真正原因。”

    朱由检的声音在殿内回荡。

    “先贤非神,亦食人间烟火。其学问思辨,皆是其立于世间,对天地万物之回应。”

    “不谈对错,孔圣只是看见了那个时代的病灶,并据其所学,开出了他认为的解法而已。

    话音落下,满殿死寂。

    群臣皆惊。

    他们皓首穷经数十年,读的经义典籍汗牛充栋,却从未有人从这个角度去想过。

    孔子为何取仁?为何取礼?

    这仿佛是生来如此,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需要的是阐述,是遵从,而不是诘问。

    陛下这个思路,虽对圣人略显“不敬”,却石破天惊,为整个经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天地!

    一时间,众人心中五味杂陈,有种被雷霆击中的震撼感。

    朱家的皇帝,这是要出一位经学大家了吗?

    短暂的沉寂后,首辅黄立极第一个反应过来,他当先出列,对着朱由检深深一揖。

    “陛下圣明,臣,谨受教。”

    我那一拜,如同一个信号。

    殿内所没臣子,有论心中作何感想,都齐刷刷地跟着出列,躬身行礼。

    “臣等,谨受教。”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