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5章 艰难的大明朝廷(2 / 3)

而且北方各地早已不用朝廷下令“地方自治”,府县官吏为了自保,早就在暗中各自为政。

乱世之中,无数世家大族、地方地主和豪强势力趁机而起。

他们或打开粮仓,赈济灾民,以此笼络人心,招募本地青壮组建私兵,加固坞堡以自守。

或者干脆与起义军暗中勾结,彼此利用,图谋着在这乱世中分得一杯羹,以保全自家的身家性命。

好在这些起义军大多不成气候,难成大事。

自从大明官军龟缩守城、无力征讨后,各路起义军便没了共同的敌人,很快就陷入了内斗。

他们要么为了争夺地盘、粮草而自相攻伐,打得不可开交,要么占了一城一地便得意忘形,忙着称王道孤,做着割据一方的美梦,真正有雄才大略、心系天下的领袖寥寥无几。

就这样,短短一年时间里,北方大地上便冒出了二十多个“草头王”,你争我夺,把本就支离破碎的大明江山搅得更加混乱。

曾经威严赫赫的大明朝廷,连最后一块遮羞布都被这些人彻底扯了下来,露出了内里早已腐朽不堪的躯体,灭亡的阴影已然笼罩其上。

大明京城,文渊阁。

深殿之内,烛火摇曳,映照着几张晦暗而憔悴的面容。

一场关乎王朝存续的会议正在这里进行,然而在座的大明顶级官员们,却个个如坐针毡,惶惶不安,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驱散的绝望。

若说这局面还有一丝堪称“好事”的角落,那便是御座上的那位天子终于不再像从前那般急躁,频繁地更换阁臣。

往昔的崇祯皇帝,事必躬亲却又疑心深重,使得内阁首辅之位更迭如走马。

如今,或许是迫于时势,或许是心力交瘁,他对政务的插手已经非常少了,这让周延儒竟得以在这首辅之位上维持了前所未有的时日。

只是这“安稳”,代价是整个大明天下的分崩离析换来的。

周延儒本人端坐于上首,这份旁人求之不得的恩宠,于他而言却更像一道沉重的枷锁。

历史上那个恋栈权位的周延儒,此刻唯一的念头竟是乞骸骨、归乡里。

然而,崇祯皇帝虽已疏于理事,余威犹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