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首先着手拆分三兄弟的旗权纽带:阿济格作为长子且手握镶白旗旗主之权,性格鲁莽却具实权,天聪四年,皇太极以其“未经请示为多铎聘娶蒙古女子”为由,罢免其旗主之位。
改由年仅十四岁的多铎接任,既拆解了三兄弟中最具行动力的长兄力量,也让年幼的多铎更易掌控。
同时还通过“重新编旗”,逐步将两白旗中的部分牛录划归其他贝勒,或析出蒙古牛录编入蒙古八旗,稀释三兄弟的兵力占比。
在具体行事中,皇太极常借“小过错”敲打二人,既打压气焰又留有余地:天聪七年多尔衮招降孔有德、耿仲明立下大功,却因“未及时报备招降细节”被罚银千两、马十匹,实则提醒其“功高不能盖主”。
天聪八年多铎因“放纵士兵劫掠、延误进军”被当众斥责,罚银五百两并削去两个牛录,既是惩戒也是向其他旗主传递“汗权高于旗权”的信号。
此外,皇太极还刻意扶持与多尔衮兄弟有矛盾的势力形成制衡:他抬举长子豪格,让统领正蓝旗的豪格多次与多尔衮共同领兵,利用二人因“黄白互换”结下的旧怨制造权力竞争。
同时拉拢手握正红旗、镶红旗且威望极高的代善父子,在议事时若多尔衮主张激进,便借代善父子“粮草不足、需稳扎稳打”的意见压制其话语权。
说到底,皇太极对多尔衮兄弟的这些动作,并非单纯个人恩怨,而是后金从“部落制共议”向“中央集权帝制”转型的必然选择。
努尔哈赤留下的“八贝勒共治国政”本质是旗主分权,汗权虚弱,皇太极登基后的核心目标是强化汗权。
而手握两白旗且有“努尔哈赤遗脉”正统性的多尔衮兄弟,正是“分权势力”的核心代表,打压他们就是削弱旗主分权、为清朝皇权独大铺路。
但皇太极也清楚二人是八旗中最具军事才能的力量,不能彻底废黜,只能选择“制衡而非消灭”。
多尔衮越想越烦躁,他知道夏军的厉害,若是这次打输了,他的正白旗也将万劫不复,缓行,不过是他在夹缝中,为自己争取的一点时间罢了。
而且这次出征完全是皇太极又一次打压其余旗主的手段罢了,岳托和萨哈廉这两个蠢货还看不穿。
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