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场上浴血拼杀,有的曾替他在后方安抚百姓、打理政务。
十余年来,无论遭遇何等境况,他们始终忠心耿耿,从未有过丝毫动摇,正是靠着这股拧成一股绳的力量,才终于走到了“南方一统”的今日。
待目光扫过最后一位官员,秦思源微微颔首,清了清嗓子,沉稳的声音透过大殿的梁柱,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诸位,广西捷报已至,南方终定”。
“今日召集诸位,只为一件事——登基称帝,定鼎天下,此事关乎大夏国运,容不得半点疏漏,还望诸位畅所欲言,共商大计”。
话音落下,殿内先是短暂的寂静,随即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百余道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主位上的秦思源,对“称帝”之事的到来充满了期待。
早在此前数月,南京城内便已暗流涌动,有关“夏王登基前将敲定诸多国政”的风声,早已在官员与权贵间悄然传开。
而这些待议之事,绝非单纯的礼仪流程,每一项都直接牵动着在场所有人的切身利益。
小到官员品级的最终划定、俸禄的厚薄,大到未来朝堂权力的划分,桩桩件件都与他们的仕途、家族荣辱紧密相连。
其中,最让众人牵肠挂肚的,莫过于“贵族封地”的核定。
殿内端坐的百余位官员,身份本就特殊:他们既是大夏王朝的开国元勋、执掌军政大权的高级官员,更是被正式册封的“第一代贵族”。
无论是早年追随秦思源起兵的功臣宿将,还是后来归顺、为大夏稳固江山立下功劳的文臣谋士,心中都揣着对封地的热切期待。
那不仅是一块可供家族世代承袭的土地,更是夏王对其功绩的认可,是足以光耀门楣的无上荣耀。
因此,自踏入会议室起,不少人虽表面沉稳,眼神中却难掩焦灼与期盼,偶尔交换的目光里,都藏着对这场议事的迫切等待。
秦思源将众人的神色变化尽收眼底,心中对百官的心思了然于胸。
他并未让这份期待搁置太久,短暂的沉默后,目光缓缓转向坐于左侧第二位的中年人——正是他的叔叔秦天云。
秦天云身着锦袍,鬓发虽已染霜,却身姿挺拔,作为秦氏宗族的长辈,由他开启这场关乎“封地”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