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由。
若是放在明朝中后期,尤其是嘉靖年间的卫所兵,士兵不战自溃、弃城逃跑的事情简直就是家常便饭。
那个时候,由于土地大量被兼并,大明的卫所制度已经彻底崩溃,名存实亡了。
卫所兵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的生活变得困苦不堪,宛如将官一人的奴隶一般。
在这样的情况下,谁还会有闲心去为朝廷和老朱家卖命呢?
因此,屯田制度一旦遭到破坏,军户的大量逃亡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的结果。
毕竟,人们都需要生存,当生活无法得到保障时,逃离困境便是他们的本能选择。
然而,尽管如今正值大明军事实力的巅峰时期,拥有百万之众的明军,却依然难以避免一些问题的出现。
在这个看似强大的军队中,大规模叛逃这样的稀罕事虽然很少发生,但即便在战场上,他们也很难遭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败仗。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明军战斗力的逐渐下滑呢?
答案就隐藏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洪武二十三年,以李善长为首的“胡党之狱”爆发,这场大案牵连甚广,众多功臣宿将都被卷入其中。
紧接着,洪武二十六年又发生了“蓝玉案”,这两起大案犹如两把利剑,无情地斩杀了大量军中的上层和中层骨干。
“胡蓝之狱”的影响极其深远,它不仅让许多有经验、有能力的将领遭受牵连,更使得明军的将领队伍出现了严重的青黄不接现象,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断层。
而这,也正是老四朱棣在邱福全军覆没之后,毅然决定御驾亲征、五征漠北的最大原因。
因为他深知,此时的明军已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若不亲自出马,恐怕难以重振军威,恢复往日的辉煌。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来到了永乐朝。
在这个时期的明军之中,除了朱棣本人之外,竟然难以寻觅到第二位能够统率十万大军的将领。
朱樉深知这一情况,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坚决反对老头子在军中进行大规模的“清洗”行动。
老头子的杀性过重,行事决绝,完全不懂得适可而止的道理。
回顾历史,洪武年间的四大案,使得满朝文武几乎被屠戮殆尽。
老头子的这一举动虽然在当时看似肃清了朝堂,但却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永乐盛世”如昙花一现般短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