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事就是不一样,还有这个兴趣爱好,不过倒也是稀奇,好多茅台酒我都没见过,要不是摆在这,你又说都是茅台,我还真不知道。”朱茂林道。
在市酒厂干了好些年,见过不少酒水,茅台也见过,可陈浩专卖店酒柜上摆的这些茅台,他一大部分都没见过。
“这也正常,毕竟信息不对等,不少茅台酒生产出来就不是给普通人喝的,是特供,有对应的人群消费。”陈浩道,“生产后,直接由相关部门调拨给相关的单位,普通人哪有机会接触?就是朱科长,你虽是市酒厂的老同志,但也不会经常消费茅台酒水。”
计划经济时期,70%的茅台都调拨给机关单位,用于公务接待,或者是作为特供产品,配给一定层级的领导干部。
余下的30%才会流向市场。
很稀缺。
“何止是不经常喝,几乎是不喝,太贵了,哪消费的起?就是买了也不是自己喝,多是赶情搭礼,送人走关系用。”朱茂林道。
他喝了口茶水,很感叹,“茅台酒的产量还是太低了,等什么时候产量提升起来,价格下来了,也没那么难买,我一定得买些尝尝。”
让他自己喝,是真舍不得。
其实别说是这会儿,就是放在几十年后,好多人也没喝过茅台。
“产量即便是高了,茅台的价格也不一定会降低,反而会更高。”陈浩道。
“产量高了,价格怎么会更高?”朱茂林很不理解。
陈浩的这个说法,跟他认知有很大出入。
一样东西,量大了,价格肯定就低了,这是基本的供需关系,供给多了,价格不低,怎么卖出去?
而且酒水这东西又不是什么稀罕物,也不是必须物品,不喝又不会死人。
“酒水跟粮食这样的农作物不一样,大米,小麦这类粮食作物,产量低的时候,价格不能太贵,产量高了,价格也不能太贵,必须得控制价格,否则会出乱子,政策因素很大。”陈浩道。
“酒水不喝,人不会死,所以经济政策松开后,酒水的价格实际更受市场影响,市场认可这个酒水,这个酒水的价格就能根据市场作出反馈。”
“至于为啥酒水产量高了,价格会贵,道理很简单,并非所有的酒水都是如此,只是部分酒水会如此,茅台在其中最为突出而已。”
两人一边喝着茶水,一边说着话。
杨艳和苏小娟看完小汽车,回了专卖店,在旁边忙着,擦桌椅,扫地,没有过来打扰两人的交谈。
陈浩说这些话也没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