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想对这个问题也是颇为感触,他告诉慕容风,他创办这个蓬蒿剧场的梦想是让更多的普通人能够进到剧场,感受话剧。
“纽约的百老汇、外百老汇、外外百老汇加起来有一千多个小剧场。伦敦、巴黎、东京也有近千个小剧场。而同样为国家文化中心的大都市。北京能对外常年正式演出的大小剧场只有20几个。”
“人家的剧场多我们上千个,一年下来上演的剧目就多我们几万部,观看戏剧地人次就多我们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戏剧的终极关怀是文学关怀和人『性』关怀,没有观众,话剧的意义也就少了很多,不能只是专业人士和热爱艺术的人才去观看话剧,它应该更平民,更亲切!”
话虽然这么讲,李想还是谈到了一些难处。
小剧场在发达国家担负着90以上的演出产品供给。它长于提供低票价、多样『性』的观演体验。但由于座位数量少。票房收入低,其经营。一是靠有社会责任感的经营者的努力,二是靠『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的支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地台湾、香港地区),『政府』都把小剧场归为非营利机构,在税收、补贴、奖励等方面有完备地扶持政策,以促进演出产业的蓬勃发展,并带动了更多相关产业地繁荣。
而国内目前却没有这样的政策,所以李想想要推广小剧场的难度很大,目前仅仅是蓬蒿剧场因为位于中戏旁边,圈内人知道的很多,所以还算经营的不错,但却也没有能力将这种小剧场的形式推广开。慕容风听到这里,心里忽然有了一点想法。
这种咖啡馆与小剧场结合的方式其实非常有创意,除了平时没有演出时可以通过运营咖啡馆获得收入之外,在演出之余,还提供了一个观众互相交流的空间,其实这种艺术人群的聚集场所,并不比星巴克那种商务人士聚集的场所市场潜力小。
因为,所有的人都有艺术的梦,都渴望有一个放松精神的空间。
如果能投资蓬蒿,将它的模式搞成连锁的形式,一方面可以推广小剧场和话剧艺术,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星巴克、上岛咖啡模式的好项目!
在叶梓和其他几人热烈的探讨今天晚上的演出时,慕容风笑着对李想道:“李先生,我们换个安静的地方详细谈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