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青出于蓝(下)(5 / 6)

活色生香 司马 4395 字 3天前

镇奎微微一笑,摇头道:“看来你们都是学院的师妹了。都是过去的事了,不值一提。”

杨娴儿讶然看着李恩华,倒吸了一口凉气道:“您真是太……太厉害了,什么样的人都能挖到!刘镇奎居然……居然您的研究所!”

电影学院90届英才辈出。有表演系三剑客黄雷、江舞、王劲松;导演班十一人,半数挤身第六代一流电影人的行列;摄影、录音、管理等系,是挑起了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电影生代的大梁。但是,所有这些电影学院杰出的前辈人才之种,出色的,甚至可以说是电影学院90年以来具有传奇色彩地人。还要数摄影、美术系地双科状元刘镇奎。

刘镇奎。陕北革命老区某县出身,家境贫苦,勉强熬到十八岁职高毕业,背着一袋干粮坐煤车来到北京谋生,成为八十年代末那一批进城务工的百万农民工大军中的一员。

当时还做讲师,后来成为美术系主任的王洪海教授发现刘镇奎的时候,他还一家普通照相馆做一个暗房洗相的学徒。王老师发现该生之后。稍稍与谈,立刻被他满脑子奇异的艺术思维所震撼,惊为奇根利器,极力怂恿他报考当年地电影学院。

当年三月,学徒刘镇奎身背画夹,投考电影学院。按照当时的规定,每个考生可以报考两个系。刘镇奎填报了美术系和摄影系。考试过程中,这个笑容憨厚的小学徒爆发出了惊人的艺术天分和才华,几乎令爱才的两系老教师为之疯狂。

他的应试作品油画《老区稼稽》和摄影作品《田间老人》。以极其朴实而内敛的创作手法展现了依附大地地中国农民特有的质朴的内美,那个崇尚西化、艺风奢靡赶时毛地地九十年代初,这两个作品震动了整个北京艺坛,令无数老区战斗生活过的老人怆然泪下。

通过繁琐的笔试面试,这个土里土气的乡下孩子折服了所有前辈老师,美术系和摄影系主任以及当时主管考试的副院长亲点刘镇奎为两系专业考试第一名,这是电影学院历史上第一个也是至今为止唯一一个双科状元!

往后的四年大学生活中,刘镇奎校种种传奇故事不断,风头之健直盖过多位名蜚艺坛的老前辈。

传奇的一次,西四胡同礼堂的一次各国文化参赞的国际交流会上,随中央美院某教授出席的刘镇奎为了回应某国参赞轻蔑的所谓中国艺坛无现代美术的观点,愤然当场作画。

一半个小时内完成欧洲美术运动以来四种流行画风的油画作品各一幅,技惊全场,逼得这位参赞文官和场的该国使馆人员向年仅二十一岁的刘镇奎鞠躬道歉。

参加交流会的各校大学生代表欣喜若狂,以人手为轿,将刘镇奎沿着学院路一路抬回西土城,一时轰动京城。

可就刘镇奎大学毕业那年,正当学院内外的人们纷纷议论这位惊世天才走出象牙塔后将会给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影坛带来怎样的一股风暴时,这位应届毕业生却突然间从人间“蒸发”了。

有人传闻他去了国外,有人竟说他出了车祸;有甚者,风传他因为被一位学院美女所抛弃,从此意志消沉,再没有提笔创作的灵感了。

渐渐的,随着第六代导演国内的风生水起以及他们国外各重大电影节地崭露头角。人们逐渐淡忘了这位当年校时出风头的天才青年艺术家。

只有后来一届届的电影学院老师们,教育和批评类似孙茹和杨娴儿这样后来的学生们的时候,还会时常提到刘镇奎这个“反面教材”——老师们常常说,你们不要以为自己能考进电影学院就是什么艺术天才了!就算是天才,也要戒骄戒躁。踏实学习,不要将来毕业了象那个刘镇奎一样,一事无成,辜负老师和学院地培养期望,就好象一泓清泉泻进沙漠里,一生毫无建树……

一代轰轰烈烈的双科状元,传奇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