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菜,都是经九蒸三熯,文火炮烂的佳肴美馔。
像这大肘子,肘子被中国人吃的历史十分悠久,它在古代被称为“彘肩”,其中,“彘”指的是猪,而“肩”则是指猪的前腿或后腿部位,即肘子。
春秋战国时期,酱肘子当时名为“菹”。《周礼》中记载:“凡祭祀,共荐菹。”又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一个着名的故事,即“樊哙闯宴”,其中详细记述了樊哙在鸿门宴上“斗卮酒、啖彘肩”的浩气英风,为我们留下了“彘肩斗酒”这一成语。
通过此般诸多记载,我们能清楚了解到肘子从祭祀用品到宫廷珍馐最后于民间扩散的路程,也进一步证明了肘子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拥有这么丰富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肘子,做起来自然不能糊弄,而且每次来餐厅聚会的客人们所点的硬菜必有一道肘子。
既会吃又会写诗词的苏东坡在《猪肉颂》中写到:“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首打油诗简单提到了东坡肘子的做法,单从这《猪肉颂》的表面意思来看,要做好肘子,耐心必须要有,好好把握火候。
云迹星这餐厅里的肘子就炖了许久,炖到酱汁成为半固半液的模样,在锅里头汩汩流动,又再等了一会,直至大火把酱汁收敛干净,肘子也吃那酱汁吃得鼓鼓囊囊才算好。
这最后再淋上一些蜜汁的额外酱汁,又添上早早准备好的鲍鱼,吃起来那叫一个美,入口咸香,皮不回性,肉不糊嘴,甘旨肥浓,酥烂却又不成渣。
人生无非吃喝拉撒几件事,吃,作为一大重点,让人们感受到一口美食就觉得幸福。
今天的菜很香,口感该肥美的肥美,清爽的清爽,郁如今天又没犯毛病,没有生理性厌食,胃口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