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回归现实,
提出了几条极具操作性的具体建议:
如何组织民夫、
如何因地制宜采用不同材料加固河堤、
甚至如何利用冬季农闲开展水利工程,
并粗略估算了所需钱粮人工,
虽然数据粗略,却显得异常真实可信。
“……综上,治水之道,
在于循天时、改地利、聚人和,
三者缺一不可。
标本兼治,方为长久之道。
学生浅见,仓促之间难免疏漏,
然一片赤诚,伏惟大人垂鉴。”
搁笔,轻轻吹干墨迹。
一篇融合了古代智慧与现代科学管理思维、
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又有具体落实措施的惊世策论,
于此方寸号舍之中,
诞生于一位“奴籍”书童之手!
整个写作过程如长河倾泻,
一气呵成,中间几乎未有停顿。
周大人早已忘了掩饰,
就站在苏惟瑾的号舍之外,
目光死死盯着那卷墨迹未干的答卷,
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惊讶,
到后来的凝重,
再到如今的极度震撼与难以置信!
他亲眼看着这个少年如何从一个扎实的起点出发,
一步步抛出那些闻所未闻却又发人深省、
甚至直指问题核心的观点!
这已经不是一篇文章了!
这是一幅宏大的治水蓝图!
一套缜密的行动方案!
一种超越时代的思维方式!
“天才……不!鬼才!国之鬼才!”
周大人心中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