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偷师学艺,隔窗听讲(2 / 5)

渴了,喝茶!”

    之类的不合时宜的打岔。

    钱秀才讲的多是蒙学基础,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句读和粗浅释义。

    对苏惟瑾而言,

    这些内容简单得如同喝水吃饭。

    超频大脑甚至能同步推演出钱秀才下一句要讲什么,

    哪个字又会读得有点飘。

    但他依旧听得聚精会神。

    他记的不是内容,而是“形式”。

    钱秀才解释“人之初,性本善”时,

    引的是朱子的说法,

    而非更古远的注疏。

    提到孔子,必称“至圣先师”,语气恭敬无比。

    分析简单对仗,会用“天对地,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这类《笠翁对韵》里的套路。

    甚至老先生那略带拖腔、

    抑扬顿挫的朗读调子,

    苏惟瑾都默默记下、模仿。

    这些都是这个时代读书人的“标配”,

    是他未来必须融入的“语境”。

    超频大脑像一块超级海绵,

    将这些无用的“形式”快速吸收、归档,

    与他记忆库里的海量知识进行交叉比对,

    迅速构建起一套符合大明嘉靖元年科举规范的“话语体系”。

    日子就在这“教者昏昏,

    学者昭昭(指窗外那个),

    听者鼾鼾(指屋里那个)”的诡异氛围中溜走。

    这日午后,阳光懒散,蝉鸣聒噪。

    钱秀才今日讲的依旧是《论语》,

    到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句老掉牙的。

    钱秀才捋着山羊胡,摇头晃脑:

    “此句关键在于‘习’字。

    朱子注曰,‘习,鸟数飞也’。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