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利?啥子意思?”邓建国一时没反应过来,困惑地问道。
王建安反问:“你觉得为啥子这次菜价比去年给你们的价格低?”
“呃……因为我们熟?”邓建国挠挠头开始猜测起来,不过看着王建安“关怀弱智”的眼神,他立马否定了这个答案,“不不不,我们还没熟到那个地步。
因为今年产量多?也不对,虽然听说周边也有人搞大棚,但蓉城这么大,周边的大棚那点产量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而且建安哥家的黄瓜卖相比他们的好得多,肯定不会愁卖。
让利……让利……”
邓建国重复着这个词,突然灵光一闪,带着几分不确定看向王建安:“建安哥的意思是……让我们买了菜,再转手批发给其他菜贩子?”
看着王建安脸上露出的肯定笑容,旁边几人也是一愣,还真是这个原因?!
这正是王建安和尹彬这几天商量出的折中方案。
他们自己不可能分身去蓉城各个角落搞批发,而且现阶段大张旗鼓地异地销售也存在税务上的灰色地带风险。
邓建国他们不同,他们扎根蓉城菜市场,有自己的圈子和门路,清楚哪些地方能进,哪些地方有地头蛇。
更重要的是,由他们从棚鲜生进货,再在本地分销,棚鲜生只需负责将菜送到蓉城邓建国他们手中,不直接涉及在蓉城的终端销售和复杂的异地缴税问题。
在这个经济刚起步,监管相对宽松的年代,这是效率最高、风险相对可控的方式。
邓建国几人都是菜市场摸爬滚打出来的精明人,之前只是本能地想把菜卖最高零售价。
现在被邓建国点破,思路瞬间打开了:
自己守着一个摊位,一天撑死卖十斤黄瓜,就算卖到五块一斤,也就五十块。
但如果批发给其他菜贩,哪怕只加价几毛,比如四块七一斤出货,一天多批发出去一斤,利润就回来了。
关键搞批发完全不耽误自己摊位零售,这等于凭空多出一条财路。
短短几分钟,几人脸上的疑惑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狂喜。
“建安哥,我明白了。”邓建国反应最快,立刻说道,“明天的量还是按刚才报的数,我今天收摊就去问问其他市场的熟人,看看能加多少量,明天再告诉你们准数。”
说完,他迫不及待地开始收拾摊位。
老刘等人也如梦初醒,纷纷附和:
“对对对,我也一样。”
“明天再报数,今天得赶紧去跑跑。”
“先走了哈。”
几人快速的收完摊便急匆匆地离开了。
隐约传来他们压低声音的讨论和划分势力范围的争执:
“……城东那几个菜市场我去,老刘你别跟我抢……”
“……行,那我去北门那几个……”
“……南边那片归我,说好了哈……”
搞定了这几个小贩,王建安和尹彬又马不停蹄的赶到蜀香园。
此时已经临近午饭点,蜀香园里已是人声鼎沸。
老板陈卫国正捏着一叠点菜单,快速的在前厅后厨间穿梭。
一抬眼看到王建安,他那张胖脸瞬间笑开了花,他已经大概猜到了王建安来蓉城的原因。
“哎呀,建安!可算把你盼来了!来来来,快里面坐!”陈卫国热情地把两人请进一个包间。
“建安!你终于来了,来来来,这边坐。”说着他把两人带到一个包间。
“陈老板,生意兴隆啊!”王建安笑着拱手。
“托你们的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