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说还原。
什么“七年筹备”“1:1复刻四行仓库”“考证大量历史资料”;
管胡更是声称:“要让观众看到最真实的抗战。”
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在上映之后,毁誉参半的原因所在。
言归正传,终于前面的首映礼的流程走完,开始放映电影。
这部电影,陈默前世的时候看过,不过,这一世,或许是身份不同,或许是拍的电影多了。
所以陈默很自然而然地就会从导演的身份和角度来看待这部电影。
怎么说呢
前面的戏份,的确有些冗余的感觉。
四行仓库保卫战,电影根本没有交代为什么要打这一场仗,陈默不知道管胡是怎么想的,但是可以说如果站在观众的角度,不是特别熟悉这段历史的话,看着就会显得特别别扭。
因为历史上四行仓库保卫战,其实就是一场“表演”!
全片聚焦“怎么打”,却几乎不解释“为什么打”。
守军士兵迷茫:“我们在这儿拼命,到底为了啥”但无人回答!
租界看客嘲讽:“四百多人挡日军演戏吧!”
而现实观众:“莫名其妙啊!”
想学《敦刻尔克》的“去政治化”,但最讽刺的是,四行仓库本身就是政治符号;导致历史党不满,普通观众迷糊。
这也是这部电影的最大的问题之一。
比如杨蜜和赵莉影,她们虽然了解了一下四行仓库保卫战,但是实际上,并没有深入了解这段历史。
所以看的时候,就有些迷糊。
当然,这部电影的优点,或者令人惊艳的地方也很明显。
可以说这个题材,这场仗,本身就非常有代表性。
为什么这么说从电影创作者,艺术创作者的角度来说。
这部电影,这场战役可以说天然的就有一种非常鲜明的,或者说非常震撼的视觉对比。
从视觉冲击的角度来说,这部电影最显眼的就是色彩与光影的极端对立!
一边是租界霓虹璀璨,灯红酒绿,赌场、舞厅的暖黄色灯光,洋人贵妇的华服,香槟杯的反光。生活如常,记者拍照、商贩叫卖、孩子嬉戏,仿佛战争是场“表演”。
而另外一边的四行仓库却是灰暗压抑的,硝烟弥漫的冷色调,墙体弹孔密布,士兵满脸血污。充斥着死亡气息,残肢断臂的特写,泥浆混合鲜血的地面。
可以说这一幕,绝对足够具有视觉震撼感。
“一河之隔,两个世界”——殖民地的畸形繁荣vs华国的残酷抗战。
同时不得不说,管胡的确不愧是拍艺术片出身的导演,玩起对比来的确是有一手。
对比上不止是视觉上的对比,同时还有声音上的。
比如租借区的留声机播放《夜上海》,舞厅爵士乐,人群的欢笑声。
而四行仓库这边,子弹呼啸、爆炸轰鸣、士兵痛苦的呻吟。
里面有一个非常经典的镜头:一颗子弹击穿仓库窗户,镜头切到租界舞厅,爵士鼓点与枪声节奏重合——艺术化的残忍。
还有一点就是人群的反应的对比。
租界看客:举着望远镜“观赏”战斗,像看马戏表演;
赌局下注“国军能守几天”;
最后被感动,纷纷捐款捐物——讽刺“麻木到觉醒”的转变。
仓库守军:明知被当作“政治筹码”,仍以血肉之躯抵抗;
镜头多次对准士兵凝视对岸的眼神——不甘、愤怒、悲凉。
而把这两边分割开来的苏州河就成为了一道非常明显的“殖民伤疤”!
苏州河是公共租界与华界的分界线,列强用枪炮划出的屈辱线。南岸洋人记者冷眼旁观,北岸士兵用命换国际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