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文香烛铺阖家上吊的事,远比想象中还要严重。
顺天府丞张至发上书弹劾锦衣卫署,宣称谢千户滥用职权,逼死燕京良民阖家十一口。
这份奏疏让朝堂再次哗然。
魏忠贤早几年一手遮天,指使东厂、锦衣卫干了不少脏事,逼死了很多清流。
东厂就不用说了,名声一直很差,虱子多了不怕痒。
锦衣卫在嘉靖、万历两朝的名声还是可以的,借着陆炳的威名,有过一段佳话。
怎料被魏忠贤连累,竟也沦落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
平时冤死一两个小民,御史可以不过问,逼得人阖家上吊,性质就变了。
于是一夜之间,又有大量奏疏弹劾,要求锦衣卫掌印刘侨给出解释。
到底因为什么事,竟抓了十几户良民回去拷问?
用了多么重的刑,竟逼得鼎文香烛铺阖家上吊?
天子脚下,昭昭天日,竟行魏竖之事,还有天理王法吗?
锦衣卫累计盘问了十几个店铺,人证非常多,所以不用刘侨解释,问题很快就有了答案。
矛头渐渐指向陈子履——只因风吹草动,便怀疑有人欲行刺,真是荒天下之大谬。
怀疑就算了,竟动用锦衣卫追查,当天子亲军是陈家家奴吗?
这些指责异常严厉,远不是早前的“政见不同”能比的。
据说刘侨连夜入宫,被天子劈头盖脸骂了一通,言辞十分严厉。
曹化淳则挨了一顿板子,也不知司礼监秉笔的位置,还能不能保得住。
反正刘侨上书自陈有罪,“乞休致”,直接就投降了。
局面演变成这样,远远超出了想象。
陈子履一向淡定,有AI辅佐,什么困难都找得到解决之法。
可这一次,他也感觉有点棘手。
因为御史弹劾的每一件事,几乎都是事实:
是不是你怀疑有人行刺?
是。
是不是你让曹化淳去追查?
是。
锦衣卫追查的时候,是不是每家勒索了五十两?
是。
鼎文香烛铺是不是死了十一口?
是。
所以,是不是你盲目怀疑,累得良民无辜枉死?
这怎么答,没法答。
陈子履扪心自问,若与顺天府在御前对质,自己是一句话也答不出来。
皇帝再偏心,也不可能堂而皇之地包庇。
毕竟是阖家十一口上吊,灭门的惨案,京城闹翻了天,必须有人背黑锅。
轻则罚俸反省,重则丢官去职。
在这个重要关口,竟闹出这样的事来,无疑是对“开启官智”的重大打击。
一个弄不好,恐怕一泻千里,大败亏输。
往后再提“农工商并重”,别人就拿这件事来做挡箭牌——陈子履如此愚蠢,所提的治国方略,能好到哪里去?
-----------------
这日,陈子壮很严肃地找上门,质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得知锦衣卫只勒索钱财,没有动大刑,也吃惊起来。
“你敢说,谢三所说都是实话?”
“谢三哥与我是过命的交情,到了这个地步,他自身难保,没必要骗我。”
陈子履把谢三临走前的话,一五一十复述了一遍。
锦衣卫什么德行,谁都清楚,逮到一个借口,不勒索是不可能的。
大明官差都是这样,不独独锦衣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