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终将仅保留三个“自我版本”
,其余将归档为沉默副本,不具备主动语言权。
】
【是否开始主观投票?】
林语迟疑了一秒,点了“是”
。
于是每一个“他”
都开始讲话。
他们争辩、控诉、解释。
他们说话的方式不一,有人用哲理开篇,有人直击要害,也有人干脆不说,只是举起手中代表某段记忆的图书馆副本页面。
“你记得那段失败的训练吗?我才是当时真想逃走的你。”
“还有那一次,是我在你无法启齿时替你怒吼了。”
“你之所以今天能站在这里,是因为你从未否定我。”
林语感受到语言边界在崩解。
不是系统上的,而是情绪的。
他分不清哪些是自己真实的回忆,哪些只是这些“自我”
为了争取存在权所编造的论述。
因为每一种说法都合乎逻辑,每一段表达都饱含情感。
而且——他们都是真实的他。
在回音层中,没有“伪造的你”
。
每一个都根源于曾经的语言选择、人格偏移、未说出的想法与遗憾的念头。
林语终于开口:
“你们……不是应该互相冲突的吗?怎么像是联合起来,在推我做选择?”
“因为你已经太久没有做决定了。”
那穿着白制服的“他”
说,“你总是在翻译别人的梦语,但回避自己心底的语言。
我们今天聚在一起,就是为了问你一句——你,到底想保留哪个版本的‘自己’?”
林语沉默。
他意识到自己从图书馆实习那天起,就一直在做“别人的表达代理人”
。
他一次次精准地为梦语者还原梦境中的主词、语态、情绪,但从未真正翻译过自己。
他一直把“我是谁”
这个问题,交给了系统、交给了任务、甚至交给了梦里的他人。
可这一次,这片空间不给他逃避的选项。
他只能选。
第一个他选择了“坚持表达的版本”
。
那个“他”
总是强迫自己在语言中保持清晰与完整,从不允许含糊其词。
这是图书馆规范训练的结晶,也是他至今仍坚持使用“母语结构备份”
的根源。
第二个他选择了“愿意被理解的版本”
。
那个“他”
会在翻译中加入一丝自己的感受,即便违背语义,也试图让接收者更好地理解。
这是林语在无数失败交流后对“共感”
的渴望所演化的表达。
第三个他选择了“承认模糊的自己”
。
那个“他”
坦然地承认自己有时也不知道在说什么,有时只是为了填补沉默而说话。
他不是最有力的表达者,但是真实,是那个林语在所有夜晚想哭时唯一会出现的“他”
。
三种。
他知道他无法保留全部的“自己”
。
“系统。”
林语低声说。
“我选择这三个版本。”
系统提示:
【确认保留语素结构:表达完整性、情感共感、模糊容许。
】
【人格副本归一中,请准备融合。
】
那三位“他”
一齐走来,站在他身边,默默与他对视。
不是取代,而是——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