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交子暗流(2 / 5)

账册和上面的水印也渐渐被人遗忘。陈砚秋若非身负特殊记忆之术,恐怕也难以将这两件相隔数年、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联系起来。

难道这“永通钱铺”,与当年的川蜀科举案有所关联?或者说,与隐藏在科举案背后的那个庞大黑影有关?

他强压下心头的惊涛骇浪,手指轻轻拂过那枚印章,抬起头,对林振元说道:“岳父,这永通钱铺的印鉴,似乎…颇为精良,刀工老到,应是出自名家之手。”他避重就轻,只评价印鉴本身,并未提及那细微的异常。

林振元眼中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光芒,呵呵一笑:“永通是川蜀老字号,印鉴自然考究。你看其他几张如何?”

陈砚秋依言拿起另外几张来自“惠昌钱局”、“兴隆质库”的汇票,一一仔细查看。他发现,这些汇票的印鉴序列虽然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在某个极其隐蔽的角落,都存在类似的、几不可察的微小特征——或是笔画转折处的细微顿挫,或是印泥浓淡的微妙差异。而这些特征,都与当年那本空白账册上的水印暗合!

更让他心惊的是,这些汇票的兑付地点,都指定在汴京的几家特定钱铺,如“清河记”、“宝昌隆”等。他隐约记得,赵明烛曾提过,这几家钱铺的背景复杂,与朝中某些官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看来都无问题,”林振元见陈砚秋查看完毕,满意地点点头,“川蜀与汴京相隔数千里,大宗货物运输不便,多依靠这些信誉卓着的钱铺进行汇兑结算。林家与川蜀的丝绸、药材生意往来频繁,这类款项每月都有数笔。”他顿了顿,似是无意地补充道,“尤其是近年来,与川蜀几位皇商合作的茶马贸易,数额更是巨大,不容有失。”

茶马贸易!陈砚秋立刻捕捉到这个关键词。宋室缺马,以茶叶、丝绸等物与西北、西南少数民族交换马匹,茶马司便是专司此事的机构,油水丰厚,也是贪腐的重灾区。岳父突然提及此事,是随口一提,还是意有所指?

他不动声色地附和:“茶马贸易事关军国大事,确需谨慎。小婿观这些汇票手续齐备,印鉴清晰,应是稳妥。”

林振元捋了捋胡须,对账房先生吩咐道:“既如此,便按老规矩,尽快将这些汇票兑付清楚,款项分别入库,莫要耽误了与各路商号的结算。”

“是,老爷。”账房先生恭敬应下。

离开账房时,陈砚秋感觉后背已被冷汗浸湿。林振元今日叫他来看这些汇票,绝不仅仅是让他“参详”那么简单。这更像是一种展示,一种无声的警告,或者说,是一种将他进一步拉入漩涡中心的试探。

那些带着特殊印记的汇票,将川蜀、科举旧案、茶马贸易以及林家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而林振元似乎并不介意让他看到这些关联。

回到自己的书房,陈砚秋紧闭房门,铺开一张宣纸,提笔蘸墨,却久久未能落下。

他需要理清头绪。

首先,是那些印鉴。几乎可以确定,带有那种隐秘标记的汇票,与当年的川蜀科举案,以及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清河”组织脱不了干系。这种标记是他们内部识别特殊资金流向的暗号。

其次,是资金的流向。林振元提到与川蜀皇商合作的茶马贸易,这让他立刻联想到了薛冰蟾之前发现的、军器监弩机流向西夏边境藩部的事情。林家通过茶马贸易与边境部落有联系,而弩机又流向了那些部落…这中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器械与资金的交换?或者说,林家(或者说其背后的组织)在利用贸易渠道,向境外输送违禁物资?

其三,是那些指定的兑付钱铺——“清河记”、“宝昌隆”。这些钱铺很可能就是组织在汴京洗钱和调配资金的中枢节点。资金从这里兑付出来,一部分可能用于维持组织的日常运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