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暗流涌动(2 / 2)

面编织着网络,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士人的思想,吸纳着新鲜的血液。

赵明烛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连绵的雨丝。雨水顺着屋檐滴落,在青石板上溅起细小的水花。这绵绵春雨,看似柔和,却能无声无息地渗透到每一寸土地。

组织的行动也是如此,润物细无声。他们不急于一时,而是通过科举、婚姻、商业、乃至民间信仰,进行着长达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经营和渗透。其图谋之深,耐心之足,令人不寒而栗。

陈砚秋带来的关于“青城松烟”墨的线索,此刻在赵明烛的脑海中与眼前的发现迅速连接起来。蜀中的特殊矿脉,组织控制的物资渠道,暗含组织学说的策论,以及通过这些“中立”家族进行的联姻…这一切,都指向那个盘踞在帝国阴影深处的庞然大物。

他必须尽快将这些发现告知陈砚秋。然而,自从陈砚秋与林家订婚,尤其是搬入林家安排的宅邸后,他们之间的联络变得愈发困难和危险。林家对陈砚秋的监控,显然不会放松。上次在城外农庄的密会,已是冒着极大的风险。

赵明烛沉吟片刻,走到书案前,取出一张特制的桑皮纸,用密写药水迅速写下几行小字,重点提及了对那几家“中立”家族的怀疑,以及策论中暗含组织学说印记的发现,并提醒陈砚秋,组织对科举的渗透,可能不仅限于舞弊和拉拢,更涉及对士人思想的潜移默化。

写完后,他小心地将纸张卷起,塞入一个细小的铜管中,封好蜡。他不能冒险再用之前与墨娘子联系的渠道,林家很可能已经有所察觉。他需要启用一条新的、更为隐秘的传递线路。

他轻轻敲了敲墙壁三下,片刻后,一个身着皇城司低级军官服饰、面容普通得毫无特色的年轻人悄无声息地推门而入。

“将此物,按丙字柒号方案,送至‘青瓷碗’。”赵明烛将铜管递过去,声音低沉。

“是。”年轻人接过铜管,没有任何多余的话,躬身一礼,便如来时一般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丙字柒号方案,意味着要通过三个互不关联的中间人,辗转数次,最终将消息放入汴京城内一家普通脚店厨房的特定青瓷碗下,等待陈砚秋的人按约定时间去取。过程繁琐,耗时也更长,但安全性最高。

做完这一切,赵明烛并未感到轻松,心中的沉重感反而有增无减。组织的阴影如此庞大,渗透如此之深,仅凭他和陈砚秋几人,加上一个身份敏感、行动受限的薛冰蟾,真的能够与之抗衡吗?

陈砚秋身处虎穴,每一步都如履薄冰。而他自己,在皇城司内部也并非没有掣肘。司尊大人态度暧昧,几位副使各有派系,他所能完全信任和调动的人手资源实在有限。

雨还在下,丝毫没有停歇的迹象。赵明烛仿佛看到,在这汴京城的繁华表象之下,无数条暗流正在涌动、交汇,编织成一张无形的大网,向着帝国的每一个角落蔓延。而他们,就像是试图在这张网上挣扎的飞虫,稍有不慎,便会粉身碎骨。

但他不能放弃。不仅仅是为了查明真相,为了替那些被组织害死的同僚、被篡改命运的士子讨回公道,更是为了这大宋的江山社稷,为了这科举取士的相对清明,为了无数寒门学子还能怀有一丝“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希望。

他深吸了一口气,回到书案前,开始起草一份给司尊的例行报告,将今日关于新科进士联姻的一些表面情况,以皇城司监控社会动态的名义写入其中,巧妙地隐去了核心发现。他必须继续伪装,继续等待,在黑暗中积蓄力量,等待那个或许渺茫,但必须去争取的破局时机。

暗流汹涌,唯有坚守本心,方能不为所动。赵明烛提笔的手,稳定如初。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