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韩氏棋局(2 / 3)

”机制。将这些可能对现有秩序产生威胁的“异质”思想,在其萌芽状态,就连根拔起,通过婚姻、师承、利益共同体等方式,将其纳入体系内部,慢慢消磨其锋芒,同化其意志,最终使其成为维护这个体系的一份子。

韩似道,或者说他背后的那个神秘组织,深谙此道。他们不怕寒门子弟读书做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鼓励这种流动,因为这有助于维持科举制度的表面公平和社会的稳定。但他们绝不能容忍的,是寒门子弟带着一套完全不同的、可能颠覆现有权力结构的思想进入核心圈层。

所以,他们要在源头进行筛选和“消毒”。而这些在策论中展现出“有限度批判”的进士,正是他们重点“消毒”的对象。因为这些人的批判性,恰恰证明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可造之材;而他们的“限度”,则说明了他们潜意识里对现有规则的敬畏,或者说,是某种可以被利用的“灵活性”与“现实感”。

这样的手段,比单纯的打压和排斥,更加高明,也更加可怕。

窗外雨声渐密,敲打在瓦片上,发出清脆的声响。陈砚秋放下手中的策论抄本,走到窗边,望着庭院中被雨水洗刷得愈发青翠的芭蕉叶。

他想起了自己。当年若不是机缘巧合,遇到了那位神秘的老儒生,若不是后来经历了试卷调包、被诬舞弊等一系列变故,看清了这科举背后的污浊,他是否也会像这些进士一样,在高中之后,满怀感激地投入某位“恩相”或豪门的怀抱,从此沿着被设计好的青云路一步步向上爬,最终成为这架庞大机器上一个合格的、甚至出色的零件?

或许…会的。在绝对的权力和诱惑面前,有几人能保持清醒?

一阵轻微的脚步声在廊下响起,打断了陈砚秋的思绪。是祠部司的一位书令史,姓张,一个平日里颇为机灵,也懂得看眼色行事的年轻人。

“陈大人。”张书令史在门口躬身行礼,手里捧着一份文书。

“何事?”陈砚秋转过身。

“这是太常寺刚送来的,关于下月祭祀先蚕坛的仪注草案,请祠部司核阅。”张书令史将文书呈上,随即又压低声音道,“大人,您之前让小的留意的,关于那几个新科进士府上操办喜事,需要祠部司协理或者报备的事项…小的打听了一下。”

陈砚秋心中一动,面上不动声色:“哦?如何?”

“别的几家倒还寻常,只是…”张书令史凑近一步,声音更低了,“那位招了济南府王劭进士为婿的刘员外家,前日向开封府递了婚书,按例副本也送到了咱们祠部司备案。小的偶然看到,那刘家请的媒证之一,是…是已致仕的韩承旨府上的二管家。”

韩承旨,便是韩似道。他虽然致仕多年,但门生故旧遍布朝野,影响力丝毫未减。

陈砚秋瞳孔微缩。连一个寒门进士的商贾姻亲,做媒都要请动韩府的管家出面,这固然可以说是商贾借势,但也从侧面印证了韩似道对这桩婚姻,或者说对王劭其人的“关注”。

“知道了。”陈砚秋接过文书,语气平淡,“此事不必声张。”

“是,小的明白。”张书令史恭敬地退了下去。

陈砚秋看着他的背影,心中了然。这张书令史显然是看出了他对这几桩婚事的不同寻常的关注,主动来卖个好。在这汴京官场,尤其是礼部这种消息灵通之地,聪明人总是很多。

他重新坐回案前,目光再次落在那份进士名单上。韩氏的棋局,已然布下。这些被“捉”走的进士,就是一颗颗被精心挑选、即将落下的棋子。他们未来的官途,他们的政治立场,甚至他们的思想,都将在某种程度上,受到那只幕后黑手的引导和塑造。

而他自己呢?

陈砚秋拿起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