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记忆宫殿(2 / 3)

线索。

他重新审视那张关系网图,手指在几个名字间移动:“周正清、钱敏之、赵德芳...这三位丙辰科主考官,后来都官至高位。而他们的门生故旧,遍布朝野。”

陈砚秋又取过从火场残片中抢救出的零星档案碎片,凭借记忆补充完整其中的内容。

“看这段,”他指着一片焦黑的纸片,“上面有'调换'、'墨卷'等字残迹。我依稀记得原文是:'或有调换墨卷之弊,然无实据,遂不了了之'。”

他又指向另一碎片:“这是关于落第举子沈括的评语:'文采斐然,策论精辟,当在鼎甲之列'。但最终沈括却名落孙山。”

赵明烛若有所思:“如此看来,丙辰科确实存在舞弊。而清流社很可能就是从那时开始形成的利益集团。”

陈砚秋点头:“不止如此。我回忆了自真宗朝以来的各科进士名录,发现每隔几年,就会有一科出现类似丙辰科的异常情况。而这些科的考官中,总有清河书院出身之人。”

他在纸上添加了更多名字和线条,关系网越发复杂庞大。

忽然,陈砚秋笔锋一顿,在纸上画出一个特殊的符号——那正是令牌中心的纹样。

“这个符号,我似乎在哪份档案中见过。”他闭目凝神,额角青筋微显,显然在极力回忆。

赵明烛不敢打扰,静静等待。

约莫一炷香后,陈砚秋猛然睁眼:“我想起来了!那是一份关于景佑年间科举改革的奏疏附录,上面有这个符号,旁边注着'文衡之印'四字。”

“文衡之印?”赵明烛疑惑道,“文衡通常指考评文章优劣之权,莫非这是清流社掌控科举的象征?”

陈砚秋继续深入回忆:“奏疏中提到,建议设立'文衡司',专门负责科举考评,但被当时宰相以'权责过重'为由否决了。”

他在“文衡之印”旁写下“文衡司”三字,又与清河书院、丙辰科等连上线。

“若清流社就是那个未被正式设立的文衡司,那么他们可能一直在暗中行使这个职能!”陈砚秋眼中闪着锐光。

赵明烛震惊不已:“若真如此,那么这个组织已经暗中操控科举二十余年了!”

陈砚秋继续在纸上添加信息,关系网越来越清晰。忽然,他注意到一个奇特的现象:几乎所有异常科举的结果,都对某些特定地区的举子特别有利,而对另一些地区的举子则格外苛刻。

“看这里,”他指着几个地名,“河北举子在丙辰科中中举人数大增,而江南举子则大幅减少。但在之前的科举中,情况正好相反。”

赵明烛细看果然如此:“这意味着什么?”

陈砚秋沉思道:“或许清流社内部也有派系之争,不同派系掌控科举时,会偏向自己地区的举子。”

就在这时,薛冰蟾匆匆进来,手中拿着一卷图纸:“赵大人,陈先生,我发现了令牌的新线索!”

她展开图纸,上面绘着令牌的详细结构:“这令牌的磁性分布很有规律,我怀疑它是一种密钥,用于开启某种机关装置。”

陈砚秋闻言,忽然想起什么:“机关装置...我记得在某本古籍中见过一种'文曲锁'的记载,需要特定磁石钥匙才能开启。”

薛冰蟾兴奋道:“正是!我师父的《机关要略》中也提到过这种锁,据说常用于保护重要文书。”

赵明烛立即问:“可知这种锁可能用在何处?”

薛冰蟾摇头:“书中只说是'科举重地',未明确具体位置。”

陈砚秋却若有所思:“科举重地...除了贡院,还有评卷的弥封所、存档的崇文院...”他忽然停顿,“还有一处可能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