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到1871年12月份,普法双方从战争爆发到现在是七个月了,战火从夏天烧到了冬天,从边境烧到了法国腹地。
普鲁士的军队素质跟炮兵素质跟历史上一样比法军优秀的多,在总参谋长毛奇将军的指挥下,普军采用了经典的“分进合击”战术,多路大军如同精密的齿轮般协同作战。
法国人丢了卢森堡、雷泰勒、色当、第戎、贝赛松等许多城市,大概是法国领土面积的八分之一的国土沦陷。
上述地区有很多不仅是法国的工业重镇,还是重要的农业产区。失去它们,意味着法国的战争潜力大大削弱。
不过,这次法国并未崩溃。拿破仑三世虽然在军事上屡遭挫败,但在内政上展现出了铁腕。战争爆发后的第一个月底,他就宣布全国进入戒严状态。巴黎的街头巡逻队增加了三倍,任何五人以上的集会都需要事先申请。报纸受到严格审查,只能刊登政府批准的消息。
波旁派试图利用战争失利煽动民众,他们在南部省份散发传单,声称这是暴发户带来的灾难。但宪兵队的反应很快,短短一个月内就逮捕了三百多名波旁派分子。共和派也不甘寂寞,他们在工人区组织秘密集会,宣传建立共和国的理念。但在严密的监控下,这些活动始终无法形成规模。
反而是许多民众踊跃参军,他们都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征兵站前排起了长队,从十六岁的少年到五十岁的老兵,都主动要求参军,来抵御普鲁士的进攻。就连一向反对皇帝的巴黎大学生也暂时放下了政治分歧,成立了学生军团。
里昂毕竟是一座拥有四十多万人口的大城市,普鲁士腓特烈·卡尔亲王的第二集团军跟赶来支援的法军打成了巷战,这倒是谁也没想到,现在这座城市还在争夺中。
普鲁士人开始攻城和攻击堡垒之后,发现了他们军备上的一个致命缺陷——缺乏真正的攻城重炮。
普军装备的主要攻城火炮是180毫米臼炮和120毫米加农炮。这些火炮在野战中表现优异,但面对坚固的城防工事时就显得力不从心。城墙、土垒还有混凝土、房屋都是他们的工事。
(这在原本的历史线是克虏伯公司负责的,不过弗朗茨挖了墙角,目前只给他们C61、C64型后膛炮,口径大概是80,这些火炮在野战中确实表现出色,射程远、精度高、射速快,但用于攻城就远远不够了。)
腓特烈·卡尔亲王在指挥部里急得团团转。他派人紧急联系柏林,要求调拨更大口径的火炮。但得到的回复令人失望——普鲁士军火库里最大的也只有180毫米炮,而且数量有限。要想攻克里昂这样的大城市,至少需要210毫米以上的重炮。
就在这时,有人提出了一个建议:向奥地利求助。
...
十二月中旬的一个清晨,一列装饰豪华的专列正驶向里雅斯特。车厢里,奥地利皇帝弗朗茨正在处理公务。窗外的景色从多瑙河平原逐渐变成了喀斯特高原,再到亚得里亚海的蔚蓝海岸。
“臼炮?”弗朗茨放下手中的文件,抬起头来。外交大臣施墨林男爵刚刚将一份来自普鲁士的紧急申请放到他面前。
“是的,陛下。”施墨林男爵点点头,然后用双手在空中画了个大圆,“超重型臼炮,或者说攻城炮。普鲁士方面说我们有210毫米臼炮,希望能够购买或租借一批。”
车厢微微晃动,但并不影响交谈。这节特制的办公车厢装有最新的减震系统,即使在高速行驶中也能保持相对平稳。
“这我记得倒是有。”弗朗茨若有所思地看向坐在对面的陆军大臣德根菲尔德伯爵。
德根菲尔德伯爵是个典型的老派军人,留着精心修剪的八字胡,军服上的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