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挖移民(1 / 4)

在19世纪的美国,“白人”这个概念与今天大不相同。在当时的语境下,“白人”专指盎格鲁撒克逊后裔,他们自认为是最优等的“日耳曼-北欧种族”。

这种观念的形成与当时流行的“科学种族主义”(种族主义也讲究科学!)密不可分,这种理论将欧洲人也划分为不同等级:北欧和日耳曼族裔被认为是最高等的种族,拥有最优秀的基因;而凯尔特人(主要是爱尔兰人)则被认为是次等种族;最后是南欧和地中海沿岸的民族,他们被视为最低等的欧洲人。

在这种等级制度下,意大利移民,尤其是来自南部的西西里人和那不勒斯人,因为较深的肤色而被视为“非白人”或“半白人”。他们的外貌特征——橄榄色的皮肤、黑发黑眼,让他们在盎格鲁撒克逊人眼中更接近“有色人种”。许多人甚至认为他们与北非人有着更多共同之处。

爱尔兰移民的处境同样糟糕。作为凯尔特人,他们被认为与“高贵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种有着本质的不同。当时的报纸和杂志经常刊登讽刺漫画,将爱尔兰人画成类似猿猴的形象,暗示他们智力低下、野蛮粗鲁。

另外就是他们的天主教信仰,在新教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这让他们遭受了更多歧视。在求职市场上,“爱尔兰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招工告示屡见不鲜。

德裔移民虽然同属日耳曼人种,理论上应该受到较好的对待,但实际上也难逃歧视的命运。不过他们遭受的主要是文化和语言上的歧视,美国人嘲笑他们死板、固执,不愿意融入美国主流社会。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德裔社区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他们建立了许多德语-英语双语学校,在天主教和路德会教堂里用德语进行礼拜和教学。

这种相对独立的文化状态一直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随着反德情绪的高涨,美国政府开始强制要求这些学校改用英语教学,许多德语学校被迫关闭。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裔社区独特的文化传统已经荡然无存。

犹太移民的遭遇则是另一个悲惨的故事。从欧洲到美洲,反闪米特主义如影随形。他们在经济、教育、住房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严重的歧视。

犹太人喜欢经商,他们开着当铺和布店,孩子们在学校里总是坐在最后排。他们很聪明,但这反而让人更讨厌他们。

其他人种例如黄种人,这些来自远东的移民,如中国人和日本人,处境更为艰难。他们多是被人蛊惑来到美国的劳工,从事最危险、最辛苦的工作,却得不到任何尊重,社会地位更为低下。

当然最低下的还是黑人,即便在北方的自由黑人,也几乎没有任何公民权利。

相比之下,盎格鲁-撒克逊后裔享有着无可争议的特权地位。作为最早来到北美十三殖民地的移民群体,他们掌控着美国的政治、经济命脉。对于这些移民是完全看不上眼的,毕竟打我爷爷随华盛顿入关起,该干的活都给干完了,享受就完事了。

在司法纠纷和工作机会上,他们往往能得到政府的偏袒。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导致其他族裔对美国政府的认同感普遍较低,与后来美国成为超级大国时期的认同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这就为奥地利帝国殖民部的抢夺移民计划开了个口子。

现在是1862年的6月15日,距离战争爆发过去了一年多了,这一年时间北方伤亡人数达到了二十五万人,战死者以及其他原因(主要是疾病)为十万人,这个烈度远远地超过了历史上的同期损失,大概扩大了两倍之多,这大概就是弗朗茨一直以来加强南方的结果。

在联邦军总司令乔治·布林顿·麦克莱伦少将的带领下,北军和南军在华盛顿特区和旁边的马里兰州展开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