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伐利亚的慕尼黑的一家啤酒馆,
长方形大厅长约70米,宽约30米,天花板高达8米。两侧的22根托斯卡纳式圆柱整齐排列,每根柱子都涂着象牙白色的油漆,柱身有着精细的凹槽纹路。这些立柱支撑着二层的环形画廊,画廊上摆放着几张小桌,供喜欢清净的顾客使用。
天花板被分隔成一个个方形隔间,每个隔间边缘都装饰着繁复的石膏浮雕,主要是葡萄藤、橡树叶和啤酒花的图案。
三排共15盏枝形吊灯悬挂其上,每盏灯都有12个灯泡,散发着温暖的黄色光芒。
这在1862年的慕尼黑可是稀罕事-整条街上也就这家店这么敞亮。
当初酒馆的老板为了生意好和履行当初在一群酒友面前的承诺,安装上了电灯,所以,现在这附近很多居民屋都是暗着的,唯有这家酒馆灯火通明。
虽然这几年电力设施的价格有所下降,但对普通工薪阶层来说,电费依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大多数人家一到天黑就只能摸黑休息,或者就着煤油灯昏暗的光线打发时间。
晚上无聊总不能整天干那事,正因如此,这家通明的啤酒馆成了夜生活的聚集地。
工人们攒够了钱,就会来这里点上一杯最便宜的啤酒,找个角落坐下,听着周围此起彼伏的谈话声和笑声。
有人谈论当天的工作,有人吹嘘自己的“丰功伟绩”,更多的是在讨论时事政治。
在喧闹的人群中,东北角的一张桌子边坐着两对夫妇,显得格外安静。
年长些的那对看上去四十出头,举止优雅;年轻些的约莫三十岁上下,却也沉稳大方。这四个人其实就是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与皇后伊丽莎白(茜茜),以及巴伐利亚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二世与王后玛丽·弗莉德丽克·海德薇。
弗朗茨的目光一直在酒馆内游走。这是他专门委托当地的哈布斯堡家族的人找的,布尔格利赫啤酒馆,小胡子当初发动政变那家啤酒馆的前身!
宽敞的大厅足以容纳三千多人,高大的天花板上悬挂着气派的枝形吊灯,墙壁上装饰着巴伐利亚风格的壁画和装饰。
酒馆里到处都是穿着各式服装的顾客,有工人、商人、学生,还有一些打扮讲究的中产阶级。
吧台边的服务员们忙着给啤酒杯添满金黄色的啤酒,空气中弥漫着麦芽和烤肉的香气。
茜茜见丈夫一直盯着台上那个慷慨激昂的演讲者发愣,忍不住轻轻拉了拉他的衣袖。
她转向等候多时的服务员,点了两份巴伐利亚烤猪肘配小麦啤酒。
这道慕尼黑的特色美食,外皮酥脆,肉质鲜嫩,配上当地特制的芥末和新鲜出炉的椒盐卷饼,绝对下酒的绝配——这可是她身为土生土长的巴伐利亚人的独家吃法。
在昏黄的灯光下,巴伐利亚王后玛丽·弗莉德丽克·海德薇托着下巴,看着仍在东张西望的弗朗茨,眼中带着几分揶揄。她今天特意化了淡妆,戴上一顶普通的羊毛帽,穿着一件深色的羊毛裙,倒真像个富足的商人妻子。
她轻声笑道:“弗朗茨是不是第一次来这种地方,看的眼睛都发直了。”
茜茜见丈夫还在发愣,连忙轻轻掐了他一下。弗朗茨这才如梦初醒,有些窘迫地转过头来。茜茜赶紧打圆场说他是“乡下来的”,这句玩笑话立刻化解了尴尬,几个人都笑了起来。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爽朗地大笑着,他今天穿着一件剪裁考究但不显眼的深色外套,倒真像个体面的商人。“说起来,我虽然去过慕尼黑不少啤酒馆,但这家还真是头一遭。没想到弗朗茨对这种地方这么感兴趣。”
“哈哈,让您见笑了。”弗朗茨带着歉意对巴伐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