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还要让他开心。
“早膳?还不赶快端来。尚膳局那边是做什么吃的?”
朱元璋大声吼道。
朱慈烺也学着老祖宗的样子开口:“还不赶快拿饭食来。饿着本太子了,要你们一个个好看,屁股全都开花。”
他们爷孙俩还真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带着点混不吝的“混混气”。
反倒显得格外鲜活。
另一处,前去奉天大殿的路上。
朱由检昨日归来便早早歇息,连日的疲惫压在心头,好容易回到“家”,自然忍不住酣睡一夜,今日,才算是他真正回到宫里的第一天。
熟悉的宫苑景致映入眼帘,勾起朱由检心中复杂心绪。
既有当下朝局稳固的安稳,亦有两年前大明风雨飘摇的记忆。
彼时大厦将倾,百官看似“一心”,实则各怀异心,地方总兵、豪族世家纷纷倒向大清;就连身处京城腹地、身为国舅的皇亲国戚,捐银也只区区数千两。
沦为崇祯一朝的笑柄。
而今时不同往日。
他身为天子,只需一言指向,莫说千两万两,即便是数十万、数百万两银钱,亦能应声而至。
“这才是真正的天子权威。”
朱由检心中感慨,洒然一笑,暗自思忖:“唯有今时今日,才算真正称得上‘我大明’活过来了。
这一切,全赖老祖宗庇佑。”
一旁随侍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早已听出帝王心绪,轻声附和:“陛下此言差矣,能有今日,亦有陛下的功劳。”
“纵观历朝,陛下也称得上勤勉之君了。”
闻言,朱由检鼻头一酸。
他的勤勉,是宫内上下有目共睹、供认不讳的事实。
可他随即自嘲一笑,低声喃:“勤勉又如何?勤勉难道就能救得了我大明江山吗?救不了的,救不了的。”
王承恩沉默无言,心中却了然。
对帝王而言,开明识人、善用贤才,才是稳固江山的不二良策。
一味勤勉或许是美德,放在帝王身上,反而暴露了江山的危机。
若非社稷动荡,何须帝王事事亲力亲为?
此时的奉天殿内。
时间悄然流逝,百官皆大气不敢出,殿内鸦雀无声,与入朝时别无二致。
心态沉稳者尚能克制心神,不胡乱揣测;心性浮躁者却已开始不安,暗自猜测这是否是帝王对群臣的“下马威”。
帝王之心深不可测,其一举一动都会被无限解读,更何况今日是天子班师回朝的首日,本就是朝野瞩目的重中之重,更让众人思绪翻腾。
只是,今时已非往日。
若在两年前,百官早已私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哪会像如今这般沉默寡言?
如今君权高度集中,帝王权威高高在上,足以镇压一切异声。
身为臣子,只能乖乖“夹着尾巴做人”,恪守本分。
可“本分”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如登天。
人性本就难测。
若不加以律法约束,所谓的“本分”只会肆意泛滥。
正因如此,才有了国之律法,有了维系人与人之间契约的“规矩”。
就在百官各怀心思之际,“踏踏踏”的脚步声密集而沉稳,在殿内缓缓响起。
百官抬头望去,只见朱由检已登上天子宝座。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王承恩独特的戏腔响起,清晰地传遍奉天殿的每个角落。
这一声宣告,意味着崇祯一朝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