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劾朱棣,此刻听到朱元璋所言,直接站了出来。
年轻就是无所畏惧!
完了,想不到有这么多不怕死的!
朝臣们顿时心里叫喊着,还有一些刚才犹豫不决,最后退却的官员,此刻更是羞愧得低下了头。
暴风雨前的宁静是最可怕的!
就在众臣以为朱元璋要对这些站出来的官员痛下杀手之时,他却再次开口了,不过并没有似百官们预料那般雷霆大怒,而是看向郭允道,沉声发问道:“郭卿,我大明去岁国库税收几何?”
“启禀陛下,去岁夏秋两税,共计入库岁粮两千零八十万三千四百二十七石。”郭允道主管户部,对此自然了如指掌。
朱元璋点了点头,继续追问道:“其中有多少是钱钞入税?”
“钱钞折合岁粮,约有十九万三千余石。”
“如此算来,去岁夏秋两税,以钱钞纳税总数,不过二十万石,单算下来,一次税收不过十万石粮。”
群臣听到这里,依旧不知道朱元璋想要说啥。
“诸卿,便算这些钱钞缴纳的田税,统统换成宝钞,拢共也不过二十万石粮食,而且宝钞也不是一文不值,便算他只有五成面值,我大明一年两税,那一次撑死只损失十万石粮。”
纳税是个复杂活儿,大多数百姓缴纳税赋,多用的是粮食和布帛,真正缴纳实银的比例极低,而推行宝钞纳税,真正影响的并非实粮纳税,只是那银钱纳税的部分。
照这银钱纳税的比例,国库损失不值一提。
“陛下,虽然顶死也不过二十万石粮食,但是……”郭允道连忙说道。
可他还没说完,就被朱元璋打断了道:“诸卿,难道我大明王朝,连一年二十万石粮都亏损不起吗?”
二十万石粮乍看不少,可和两千多万的税赋总额相比,实在算不上什么。
“可是,陛下,赋税本就是一点一滴收集而来,就应该锱铢必较,若是今日因宝钞之事无端损耗这二十万石粮,明日又因其他事损耗,那这两千多万石粮食又能剩下多少呢?”
“是啊,徒增损耗,无甚收益啊!”其他朝臣们纷纷点头。
倒也有部分先前反驳的朝臣这时不再争辩,只低头沉默算计起来。
这部分人原先没理清账目,当下得知自己刚刚担着风险站出来,不过只挣这二十万石粮的损耗,顿也觉索然无味。
“诸卿可知晓,这宝钞因何贬值?”朱元璋没再争执这笔混乱账目,直将话题拉回宝钞上。
一张纸写上几个数字就当钱用,肯定贬值啊!
朝臣们心里腹诽不已。
倒是郭允道身为户部尚书,长期和钱粮打交道,对此知晓一些门道道:“百姓不信任宝钞,平素压根不愿收取,宝钞无人使用,自然贬值。”
有需求才有价值,金银的价值高,是因为大家都认可它们,而宝钞得不到金银般的认可程度,价格自然一路走低。
朱元璋点头:“郭卿所言极是,那你可知道,百姓为何不信任宝钞?”
“这……”郭允道眉头一皱,这回他倒说不出个所以然了。
朱元璋再看向其他人道:“诸卿可有什么看法?”
其他人连连摇头,连户部尚书都不知情,他们哪里知晓。
直到这时,朱元璋才挺直腰背,振声道:“百姓之所以不信任宝钞,是因为朝廷只管印发,不管回收,试想连朝廷都不信任宝钞,那百姓如何能信任?”
此话一出,朝堂顿时变得嘈杂起来,众朝臣对这言论深以为然。
事实上,能坐到如今这个位置,在场之人都是眼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