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考了一些外国资料。”他故意说得模糊一些,“具体计算过程比较复杂。”
这个解释勉强过关了。
毕竟在这个年代,很多先进技术确实来自国外,大家也习惯了这种说法。
“那什么时候开始改?”老王问道。
“越快越好。”沈良迫不及待,“材料我已经准备了一些,其他的可以现买。”
“行,那就这个周末搞。”老王拍板决定,“正好设备要停机检修。”
消息很快传开了。
厂里的工程师们都知道技术科要搞什么大动作。
有人期待,有人质疑。
“就那几个年轻人,能搞出什么名堂?”有老师傅私下议论。
“说不定真有两把刷子呢。”也有人持相反观点。
沈良对这些议论并不在意。
他现在全部精力都集中在改进方案的细节完善上。
每个螺丝的位置,每根管道的走向,都必须精确计算。
容不得半点差错。
周五下午,材料全部到位。
沈良检查了一遍清单,确认没有遗漏。
“明天一早就开工。”他对小王说道,“你负责协调工人师傅,我来指导技术细节。”
“没问题!”小王显得很兴奋,“终于能大干一场了。”
沈良看着这个年轻人的干劲,心中颇有感触。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每个人都渴望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这种精神状态,正是推动技术进步的最大动力。
周六早上六点,车间里就开始忙碌起来。
沈良带着改进小组,对三号连铸机的冷却系统进行大手术。
首先是拆除旧的管道。
这些管道已经使用多年,有些地方严重锈蚀。
“难怪效果不好,这管子都快堵死了。”小王感叹道。
接下来是安装新的水路系统。
沈良严格按照图纸要求,指导工人师傅进行每一步操作。
“这根管子的角度要精确到度数。”他拿着量角器反复检查,“差一点都不行。”
工人师傅们开始还有些不以为然。
角度差个一两度,能有多大影响?
但沈良的坚持让他们不得不认真对待。
中午时分,核心部件安装完成。
沈良擦了擦汗,检查最后的连接。
“小沈,这样真的能行吗?”老王有些担心,“万一效果不好怎么办?”
“相信我。”沈良的语气很坚定,“效果绝对超出预期。”
他的自信并非盲目。
这套改进方案虽然看起来复杂,但每个细节都经过了精确计算。
在他的记忆中,类似的技术已经在未来得到了充分验证。
下午两点,系统调试开始。
沈良亲自操作控制面板,逐步调整各项参数。
水压、流量、温度,每个指标都要达到最佳状态。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
不仅是技术科的同事,连其他车间的工人师傅也闻讯赶来。
大家都想看看这次改进到底有什么效果。
“准备启动。”沈良深吸一口气,手指按向启动按钮。
电机轰鸣声响起。
水泵开始工作,冷却水按照新的路线流动。
控制面板上的各种指示灯闪烁着。
沈良紧盯着压力表。
指针开始上升,很快就稳定在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