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导流装置的角度计算(1 / 4)

高温钢水从包中流出,进入结晶器。

整个过程很顺利,钢坯的质量也很不错。

专家们一边观察,一边记录数据。

“拉速控制得不错。”有人赞叹道。

“表面质量也很好。”

但李院士始终没有表态。

他只是静静地看着,偶尔皱皱眉头。

演示结束后,众人来到会议室。

沈良再次展示了技术资料,详细介绍了工艺原理。

“有几个问题想请教。”李院士终于开口了,“第一,你们这个冷却曲线是怎么确定的?”

来了!

沈良早就准备好了答案。

“我们做了大量的实验,测试了不同温度梯度下的凝固效果。”他调出一张图表,“这条曲线是最优解。”

“实验数据在哪里?”

“在这里。”沈良翻开另一份资料。

李院士接过去仔细看了看,眉头皱得更紧了。

“这些数据...很完整啊。”

他的语气有些奇怪。

沈良心中警觉起来。

不会是露馅了吧?

“第二个问题。”李院士继续说道,“你们的二次冷却区设计依据是什么?”

“主要考虑了传热系数和冷却强度的平衡。”沈良回答得很流畅,“既要保证冷却效果,又要避免温度应力过大。”

“具体的计算过程呢?”

“我可以现场推导给您看。”

沈良起身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开始写公式。

一连串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很快布满了整个黑板。

专家们看得很认真,不时点头。

“思路很清晰。”有人低声议论。

“计算也没问题。”

但李院士的表情依然严肃。

“第三个问题。”他放下资料,“你们是怎么解决钢水流动均匀性问题的?”

这个问题更加尖锐。

钢水流动不均匀是连铸技术的老大难问题,直到九十年代都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

沈良深吸一口气。

“我们在浸入式水口上做了改进。”他指向设备图纸,“增加了导流装置,可以有效控制钢水的流向。”

“导流装置?”李院士来了兴趣,“具体是什么样的?”

“请跟我来。”

沈良带着专家组回到车间,指着浸入式水口上的一个小装置。

“这就是我们设计的导流器。”

李院士戴上老花镜,凑近仔细观察。

“这个角度...很巧妙啊。”他喃喃自语,“应该能形成很好的流场分布。”

其他专家也围过来看。

“确实有道理。”

“没想到这么简单的改动能起这么大作用。”

沈良心中稍微松了口气。

看来这一关算是过了。

但李院士突然抬起头。

“这个设计思路你是从哪里学来的?”

空气仿佛凝固了。

沈良感受到了所有人的目光。

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是我自己想出来的。”他努力保持平静,“在分析流体力学原理时突然有了灵感。”

“灵感?”李院士的眼神变得锐利,“你学过流体力学?”

“自学的。”沈良硬着头皮说道,“买了几本书回来研究。”

“哪几本书?”

这下真的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dq54网】 m.dq54.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