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上午九点。
沈良提着文件夹走进了三楼的会议室。
偌大的房间里已经坐满了人,厂长刘建国坐在主席台中央,左右两侧是几位副厂长和总工程师。
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烟草味,几十双眼睛齐刷刷盯着沈良。
“各位同志,今天我们召开这个技术汇报会,主要是听听沈良同志对连铸工艺改进的想法。”刘建国敲了敲桌子,“时间宝贵,我们直接开始。”
沈良走到黑板前,将准备好的图纸一张张贴上去。
第一张是现有连铸机的结构图,标注了各个部件的技术参数。第二张是改进后的设计方案,关键部位用红笔圈出,旁边写着详细的说明。
“同志们,我们现在使用的连铸机存在几个关键问题。”沈良用教鞭指着图纸,“首先是结晶器的冷却效率不高,导致钢坯表面质量不稳定。”
台下有人小声议论。一个戴眼镜的中年工程师举手发言:“沈良同志,结晶器的设计已经相当成熟了,你凭什么说效率不高?”
这是车间的王副主任,搞了十几年连铸,在厂里颇有威望。
沈良早就料到会有质疑。他在黑板上快速画出几个公式,然后转身面对大家。
“根据传热学原理,现有的冷却水道设计存在死角,这些地方的热量无法有效带走。”他用粉笔在图纸上画出几条曲线,“我计算过,如果改变冷却水道的布局,可以将传热系数提高百分之二十。”
王副主任皱起眉头,仔细看着黑板上的计算过程。
沈良继续说道:“第二个问题是拉坯机的速度控制不够精确。钢水的凝固过程需要恒定的速度,但现在的电机调速系统响应太慢,容易造成钢坯内部缺陷。”
这时候坐在前排的老李师傅站了起来。
“小沈啊,你说得倒是头头是道,可这些改进能行得通吗?光说不练可不行。”
老李是炼钢车间的技术员,干了三十多年,见过太多纸上谈兵的年轻人。
沈良点点头:“李师傅说得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翻到下一张图纸,“所以我不仅设计了理论方案,还制作了缩比例模型。”
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下来。
刘建国眼睛一亮:“你做了模型?”
“是的。”沈良从文件夹里取出一叠照片,递给刘建国,“这是我用废料制作的1:10缩比例模型,各个部件都能正常工作。”
照片传递到各个与会人员手中,大家都睁大了眼睛。
模型做工相当精细,每个零件都按比例缩放,焊接工艺也很专业。最关键的是,照片显示这个模型确实在运转,钢水从结晶器流出,形成了完整的钢坯。
王副主任接过照片仔细端详,脸色渐渐凝重起来。
这不是随便拼凑的玩具,而是一个真正能工作的连铸机缩比例模型。要做到这种程度,需要对连铸工艺有极其深入的理解。
“沈良同志,这个模型是你一个人完成的?”总工程师张明华开口了。
“基本上是的。”沈良回答得很平静,“部分机械加工得到了车间师傅们的帮助。”
张明华翻看着照片,心中暗暗吃惊。
他从事冶金工作二十多年,见过不少所谓的技术改进方案,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像沈良这样能够制作出实物模型的,实在少见。
更让人震惊的是,从照片上看,这个模型运行得相当稳定,产出的钢坯截面整齐,没有明显缺陷。
“那么,你认为这套改进方案的实施难度如何?”刘建国问道。
沈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