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赵俣登基之初,赵俣就明白,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皇帝个人的钱和国家的钱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这可不是细枝末节的区别,而是皇帝做事的根本。
历史上明朝的皇帝,常被“内库没钱、国库也缺钱”困住:洪武年间虽设了内承运库存皇帝的私钱,但后来常以“国家用度不够”为由挪用,到万历朝想收矿税补内库,反而引发民变;崇祯帝让大臣捐款充军饷,结果“内库空、国库也空”,最后国家都亡了。
这都是因为皇帝没固定的私人产业,但凡有个人开销或紧急事情,都得靠户部拨款,既受大臣“节约用度、体恤百姓”的劝谏约束,也难办灵活的事。
再看历史上的清朝,自从满清入关后就设了“内务府”专门管皇帝的私产。其来源很广:京郊皇家庄园的年收入、盐务部门的孝敬、关税的盈余,甚至粤海关采购的外国货变卖的钱,都不进户部,直接供皇宫用。
所以,乾隆修圆明园、建承德离宫,虽花了很多钱,却不用动户部的正经款项;慈禧修颐和园时,虽也挪过海军经费,但内务府管的当铺、商号常年有收入,已够其日常大额开销。
因为有私钱做基础,清朝的皇帝做事就少了“动用国库”的名分束缚,既能从容办祭祀、赏赐这类私事,紧急时还能用私钱补国家用度。
比如康熙平定三藩时,就从内务府拨了三百万两白银充军饷,这既显了皇帝和国家共进退的态度,又不用让户部加征赋税,百姓也没意见。
赵俣熟悉这些历史,自然懂这里的关键。
在赵俣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