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我在大明做考官(9 / 10)

nbsp;第二场考试,考的是“论”“诏诰表”“判语”。

    “论”可以简单理解为议论文,虽然出题也是从四书五经中摘取,但并无规定得用八股文来答,自由发挥即可。

    “诏表”即“诏”、“诰”、“表”的合称,可以简单理解为公文,要求士子模仿上位者的言行,写出相应的诏、诰、表,也就是公文写作,主要是看格式。

    “判语”可以简单理解为对下级递呈上来的文件所下的批语,考察士子对《大明律》等法律条文的熟悉度。

    第三场是“策问”,“策问”的题目,每一道题都是以“问”来开头,即给你一段材料,阅读后回答问题或写出自己理解。

    因为批改任务紧,加上第一场考试的四书五经八股文有比较好的评判标准,所以大部分时候,大明科举最重视的还是第一场考试。

    第一场考试决定高下,第二场考试筛选掉不合格的考生,第三场策问算是附加题。

    所以明清科举,和唐宋科举是截然不同的。

    罗万化说道:

    “重策问?这会不会重蹈鬻题案?”

    沈一贯也点头说道:

    “是啊,但是我听说张阁老特意请示了陛下,这次的策问题目是陛下亲自出的,这段时间市面上张阁老的文集都卖疯了!”

    鬻题案,是弘治十二年的科举弊案。

    这场案件,主考官出了一个刁钻的策问题目,最后只有几个考生答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