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阻力最大的不是吏部内部,也不是举人们,而是礼部官员。
而礼部官员在这个时候跳出来,时机也恰到好处。
其实官员学政官员任免权到底在哪边,吏部和礼部争论已久。
礼部仪制清吏司,在《大明会典》上明确了负责学政事务。
那学政官员的任免,自然是学政事务。
而最麻烦的事情,是大明朝在刚建立的时候,确实都是由礼部官员来委任学政官的。
或者说,那个时候的学政官员,其实都是由礼部的官员兼任的。
但是从成祖朝开始,为了强化吏部的权力,委任学政官员的权力被集中到了吏部。
这之后,吏部和礼部为了这个事情争了很久。
没办法,人事权是最大的权力。
礼部都没有学政官员的任免权,那怎么能主导地方教育事务呢?
这也是大明中期以来,官学日益衰落的原因之一。
原本应该负责地方教育的学政官员,实际上根本不关心学政,而只是官僚体系中的一个职位。
那些当学政的官员,也只是希望能通过这个职位进入官场,他们在任的目标就是别出乱子,早点熬够资历升迁就行了。
而地方上的公学衰落,自然就有势力来填补,于是就有了嘉隆时期的书院昌盛了。
苏泽这下子也明白,为何变法这么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