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游》这本小说撰写于1964至1968年间,并于1968年7月出版,刚好在电影版发行之后不久。我在《2001:遗失的世界》中曾经提到,小说和电影是同时进行,并且相互回馈。因此我经常会有奇特的经验,就是看过先前版本拍出的毛片之后,再回来修改故事的剧情——虽然很刺激,但用这种方式写小说成本可相当高。
因此,这部小说和电影之间的联系比一般的同类情况更紧密,但也有一些不小的差异。在小说里面,发现号宇宙飞船的目的地是土星最神秘的卫星——土卫八伊阿珀托斯。前往土星必须经过木星:发现号先飞近木星,利用其巨大的重力场产生所谓的“弹弓效应”,将宇宙飞船沿着第二段旅程方向加速。1979年旅行者号探测器就是使用这个操作模式,首度详细探测太阳系外围的巨大行星。
不过,在电影里面,导演库布里克很有技巧地安排人类和巨石板在木星的卫星群中做第三次接触,而将土星从剧本中完全删除。但后来另一位导演特朗布尔(Dougs Trubull)在其影片《宇宙静悄悄》(Slient Runng)中,则运用其擅长的摄影技巧,拍出了有环状结构的土星。
回顾20世纪60年代中期,没有人会想到探测土卫的行动仅是十五年后的事,而不必拖到21世纪。同时,也没有人想过,那边的世界竟是如此神奇——当然,我们相信将来有一天,一定会有更出人意料的发现,远远超越两艘旅行者号的成果。当初我在撰写《2001》的时候,即使用最高倍的望远镜观察,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都只是小小的光点,但现在,它们都自成一个世界,其中,木卫一还是太阳系中火山活动最剧烈的星球。
大致说来,电影和小说中的描述跟这些新发现颇为符合:将电影里木星的一连串画面与旅行者号摄影机所拍摄的画面相比较,其相似程度令人拍案叫绝。当然,今天假如要撰写有关木星的情节,必须将1979年的探测结果一并考虑才行。如今,木星的众卫星已经不再是未知领域了。
这里有一个较微妙的心理因素要加以探讨。从现在来看,《2001》撰写的年代是在人类历史一个“大分水岭”——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的那一刻——的彼端,而我们因这个大分水岭与《2001》的年代永远隔开了。当库布里克和我正开始构思一部“众所周知的优质科幻小说电影”(库布里克语)时,那个大分水岭——1969年7月20日——还是五年后的事呢。而现在,历史和幻想已经纠缠不清了。
“阿波罗任务”的航天员们在前往月球之前,都已经看过这部影片。阿波罗8号的人员在1968年的圣诞节成为第一批目睹月球背面的人类,他们告诉我说,当时他们很想发无线电讯回地球,说发现了一块巨大的黑色石板。唉!谨慎还是占了上风。
后来又发生几件事,都是“大自然模仿艺术”的最佳范例,其中最令人称奇的是1970年阿波罗13号探险任务时发生的。
为了讨个吉利,他们将舰上的指挥舱命名为“漫游号”。在氧气罐爆炸造成任务取消之前,舰上正在播放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主旋律(现在这首交响诗已经普遍与这部电影联系在一起了)。宇宙飞船失去动力之后,航天员杰克·斯威格特(Jack Swigert)立即用无线电联络任务控制中心:“休斯敦,我们出了一个问题。”这跟哈尔在类似情况下向航天员普尔说的话很像:“抱歉打扰你们的欢会,不过我们有了一个问题。”
阿波罗13号任务报告出版之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主任派恩(To Pae)曾经送了我一本,并且在斯威格特所说的那句话这一连串事件,我心里还是觉得怪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