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
隐约间中央出现第三股势力,窦太后发觉苗头不对,授意陈番窦武清君侧,过程中或许皇帝出现意外,再换一个也未尝不可。历史记载陈蕃窦武主动要求行动,窦太后犹豫不决,拖延日久导致机密泄露,所以窦妙不是背后主使人。
看法站不住脚,两个原因我们逐个分析。
第一,先行诛杀中常侍管霸和苏康,这两个人是皇权一党,杀死他俩等于和皇权决裂,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窦妙之所以犹豫,原因肯定在其他方向。
有人说,当初窦妙砍死田圣等妃子后,还要继续杀人泄愤。管霸苏康苦劝才作罢,窦妙心有不甘才报复两人。
这个说法有错,错就错在给历史人物降智。窦妙在皇后位置上苦熬三年,忍气吞声一句怨言没有,换个人很难做到。杀田圣或许是出于冲动,然而从后续执政手段看,她的性格更多的是谋而后动。
第二,首都兵权在凉州三明手里,当时张奂带着野战军回京城复职,他手里有兵还有资格统领北军五营。张奂是士族不假,他也是刘宏一手提拔起来,这才是窦妙犹豫的原因。
赵娆应该是女官中本事最大的一个,但是“辛亥政变”不是靠女官和太监夺权。政变最大的功臣是张奂,他率领五营军队站在皇权一边,这才导致陈蕃窦武失败。
事后张奂先拜少府再晋升大司农,以功封侯。张奂拒绝封侯,理由是自己被曹节诓骗,本意想站在士族一边,至少会采取中立态度两不相帮。
士族倒台还向着窦武说话,这妥妥的是乱臣余孽。事实上,不论是汉灵帝还是宦官集团都没拿他怎样,不封侯爵官还是一样做。
张奂要真后悔就不会继续留下做官,一年后依旧带兵出去打仗,可见皇帝是信任他的。张奂以退为进避免成为众矢之的,这是功臣自保的小手段。后来和宦官对抗出于争权夺利,硬要牵涉上“辛亥政变”不免牵强。
成功斗倒权臣,兵权在自己人手里,刘宏没急着庆祝。皇帝不想被任何势力威胁,女官完成她的历史责任,此后可以消失;宦官只能是皇权手中锐利的刀,替皇权挡灾挨骂。
刘志努力奋斗终究没有白费,刘宏按照前任铺好的道路大步前行。解决完女官立即发动第二次党锢事件,这一次皇权要清算到底,一点余地不打算给。侧面也能验证当时情况危急,士族不下狠手,皇帝未必有决心撕破脸皮。
能当皇帝的人没有一个白痴,贾南风一个女人怎么可能呼风唤雨?和女官太监一样,皇帝意志的执行人罢了。如果没有五胡乱华,相信贾南凤不会成为背锅侠,一句“何不食肉糜”顶多算是皇帝的无意调侃。
直到此时士族才猛然醒悟,《三互法》的威力初现,士族官员都不在自家地盘;军队受皇权控制,凉州三明始终站在皇权一边。还有个宦官群体主动承担骂名,火力再强也打不到皇权身上。
皇权彻底不管不顾,用最后的力量举起屠刀早晚要落下。可惜命该士族不绝,羌人爆发最后一次动乱,也是历史最大的一次,孝灵皇帝卖官鬻爵仍旧无法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
这还不是最大的打击,当皇帝审视国家恍然大惊,到处都在贪人人都在捞,眼里都是钱,社会烂到骨子里没法救。他彻底迷茫,彻底失望,从此选择躺平爱咋咋地吧,裸游馆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也是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大族猛然发觉世道变了,地方上有钱有粮,有兵有权,缺的仅仅是一个机遇。假如孝灵皇帝晚死五年,真的只用晚死五年,保证何家这个背景浅薄的外戚有时间发展,大汉还能拖延几代人。
何进不是傻叉,相反这位屠户相当有头脑,他的幕府集中了当时全部的社会精英。包括袁绍袁术和曹操在内